nuraphone 耳机使用总结(高频|中频|低频|降噪)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Mr惋惜
-
摘要来自:2019-04-12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想要做最懂你的耳机——看nuraphone是如何利用「个性化」的》的片段:
刚使用的时候,我对生成的这个声音配置图案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是在含义的表达上确实不太直观,在官网搜寻一番才找到了答案。
通过官网的介绍翻译了解到,声音配置图案本质是一个横纵坐标轴,从左至右代表着从低频到高频,从上之下代表着对声音更高的敏感度到更低的敏感度。 圆形图案的12点钟位置是坐标轴的原点,末端沿着顺时针方向,向原点连成一个圆。 距离中心越远,代表着对这一频率的敏感度就越高,越近则敏感度越低。
nuraphone 通过这些信息,在发声时进行调整,选择性的对三频进行增益或者削弱。
对于同一个人每次生成的个性化图案,也不一定总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上图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是针对我生成的图案。但是因为检测的时间段和人体当时的状况不同,虽然大致趋势相同,依旧存在很多细节差异。这也反应了听感真的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很可观的评价音质的好坏,却不能具体的去评价一个调音方向的优劣。
第二个是我同事的配置图案,显然他对低频声音更加敏感,所以我在使用他的配置文件听歌时,就明显发现,低频的量感方面不如我自己的配置要澎湃。我也让他测试了两次,时间间隔的很短,两次生成的图案基本是一样的。
除了个性化配置文件对音质针对性的调整,音质方面还有 nura 的 inova 耳机结构做加持。inova 耳机结构通过隔离中高频和低频,来提高声音的层次感和细节。
中高频由入耳单元发声,低频由耳罩的大单元发声。 人声占据中频,这样单独处理会显得清澈。耳罩的大振膜单元用来低频发声,无需迁就中高频,会带来更澎湃的低频和声场。 inova——in and overear 的这个结构也算是一定程度的打破了降噪和音质不可兼得的魔咒
inova 耳机结构带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更好的物理隔音效果,哪怕是在不开启 ANC 的情况下,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降噪体验。
nuraphone 通体不含任何物理按键以及指示灯,电量通过连接耳机后的语音提示,当然你也不用担心关机的问题,这一部分由内置在左右两边的传感器来完成,当你带上 nuraphone 会自动开机,当你摘下 nuraphone 会进入休眠状态保证续航,在使用时对耳机的操控则交给耳机左右两边logo的触摸区域来负责。
在用了很久的 Airpods 之后,我对这种触摸操控的方式颇有好感,但是要把触摸的操控体验做好是有一定门槛的。一方面要解决误触带来的误操作,另一方面又要搞定容错率不至于对动作要求过于精准。
对于 nuraphone 的触控操作体验我是要给100分的,不仅是因为 nuraphone 丰富的自定义动作以及对单双击的区分,nuraphone 还通过内置振动模块,来对每一次触控进行模拟,假装你触摸的是一个真实的机械按钮,每次触摸还伴随着模拟物理按键的音效。使用的时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 macbook pro 的那块触摸板,也是通过振动马达来模拟触控反馈,nuraphone 的模拟也做到了这种以假乱真的地步。
其实到这里,nuraphone 已经一举推翻了我最初在微博上看到它的印象,这确实是一个用心去做了的产品。
nura 将耳机的 ANC 功能开关放在了菜单更靠里的位置,是考虑到作为一款降噪耳机,这么一个开关的使用频次不会太高。另外一个有趣的功能:社交模式 的开关则放在了app的主界面,这个功能其实不少降噪耳机都在做,通过内置 mic 对环境进行收音,从而实现一个实时耳返的效果。
nuraphone 在开启社交模式后, 会自动降低音乐音量,同时打开收音 mic,在社交模式下我感觉的自己的听力得到了升级,环境音中一丝一毫的细节都听的一清二楚,第一次打开真的把我吓了一跳。
我将这个功能自定义到了右耳的触摸上,开启更加方便,以后也不用一别人说话就需要摘下耳机,当代的「脱帽礼」——摘耳机,在 nuraphone 这里一去不复返。
在连接协议上 nuraphone 是支持 aptX-HD 的,虽然没有在官网上找到支持 acc 协议的信息,但是我在 坚果 pro2s 和 iPhone X 之间反复试听比较,倒是没有听出什么明显的音质差异。
在蓝牙连接体验上,nuraphone 除了能够做到戴上自连,在不同设备之间的切换也只需要点一下蓝牙连接即可,在没有 w1芯片 的情况下,蓝牙5.0 硬是凭着自身的技术迭代,让这些第三方设备在苹果的软件生态下也能够游刃有余。
在选择耳机时,我往往会选择耳罩式的耳机,因为我不仅头大还是个招风耳,每次戴 solo3 听歌,我都感觉这是在对我行刑。但是耳罩时耳机也有缺点,太久了太热,冬天戴还行,到了夏天也只能远观不敢亵玩。
nuraphone 也是一款耳罩式耳机,可能是考虑到透气性位问题,和耳朵接触的部分并未采用蛋白皮的材质,整个机身采用了大量的合金和硅胶。长时间佩戴下来,也确实没有感受到太闷或者太热。
但是 nuraphone 使用的这个硅胶也有缺点,触感很像液态硅胶的手机壳,但是是没有涂层的那种,所以很容易沾灰,如果你头发比较油也挺容易留下痕迹,话又说回来虽然更容易留下痕迹,却比蛋白皮更容易清洁,用过白色耳机的同学应该都知道,长期使用下来留下的痕迹几乎是永久的。
在续航方面,官网给出的信息是 20+h,实际用起来的感受是比这个数据要大不少的。这个时候我看到充电接口,起初我以为这是 mini USB,找来一根很老的 mini USB 发现插不进去,我才明白,nuraphone 用的是自有接口,这个时候我开始担心,这根充电线坏了之后怎么办?nura 这样一个举动是不是对自己的线材寿命太有自信了。
nuraphone 的体积大小和 solo3 这种小巧型的耳机比起来,并没有大很多,但是因为不能够折叠,在收纳后的体积上就不占优势了,(虽然我见到过的 beats 都是挂在脖子上的)。
我猜测 nuraphone 不能够折叠的原因是,nura 在收纳方便和使用可靠性的选择题中选了后者。nuraphone 使用的全钢片的头梁带来的是不可否认的可靠性,耳机和头梁之间的链接也用了「更原始」的方式,转轴和过多的机械结构确实是意味着更高的故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