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MDR-1000X 耳机使用感受(佩戴|降噪|音质|操控|连接)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是时候拔草了:SONY 索尼 MDR-1000X降噪耳机开箱简评》的片段:

3.1、佩戴感受

由于耳罩柔软度欠佳,所以整体舒适度也有待提升,具体感受为佩戴约20分钟就有轻微的不适感,耳机本身也并非轻量级,低头的时候会有轻微的下坠感,如果是头小的妹子,感受会更明显;

夏天适不适合戴?答案很显然是不适合,包耳式的设计会显得很闷热,而且这个时候出街的话,还要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这感受就像全大街都是短袖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穿着棉袄的人,这时候他们眼神透露出的心理活动是:SX!所以这个时候打算入手的值友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炎热的夏天确实不太适合佩戴!

3.2、降噪体验

因为试听过Bose的q20、q30、q35,整体感受是,降噪不相上下,但是给旁人试听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怎么感觉bose的q35要好一点。所以总体来说,如果纠结两者降噪的值友,其实差别真的有限。sony 1000X提供三种智能降噪模式:办公室、火车/公交、飞机,三种降噪模式自适应,不需要操作;同时配合Ambient Sound Mode可以形成三种使用模式,即:①单独打开NC开关时拾智能降噪模式②按压一次Ambient Sound此时是普通模式,此时可以听见环境音就像没有佩戴耳机一样③再次按压Ambient Sound切换到环境音模式,此时语音被放大,低频噪声减少,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对话。

同时用手盖住右侧控制面板地时候,也可以接受所有环境声,同时降低音乐声,类似于Ambient Sound的普通模式。这个操作很方便,但是实际体验的时候并没有广告中的那么优雅,甚至有些傻,对话过程中要一直捂着,而且对方也自然会觉得你带着耳机说话听不见,显得没有礼貌,有些不适应。

3.3、音质

说实话,很多人说蓝牙,还降噪就不要谈音质了,但这是我,相信也会是很多值友考虑的一个问题,降噪耳机,其主体还是耳机,所以不谈音质还不如塞块海绵!这也是我最纠结的一点,其一是我有索尼的前端A35,购买的初衷就是为了听更原汁原味的音乐,之前Bose的q20和q30这两款入耳式的耳机也在我的选项中,最终因为sony配合自家产品支持LDAC近无损传输的音质,所以纠结了很久选择了1000X。

搭配索尼的前端,如A20系列或者A35系列,索尼1000X的音质要好于bose q35,至少也有半耳朵的差距,效果明显,整体感觉索尼1000X的低、中、高频更加饱满稳定,而q35低音强劲,稍稍有点过。当时bose的店员的解释是:Bose是对录音棚音频的真实还原,不要觉得q35低频大,你去录影棚听就是这样的。

就算没有索尼的前端的话,内置的DSEE HX技术同样可以使音乐接近高分别率音质,也就是说,索尼努力在使用蓝牙传输的情况下,尽量想把音质损失降到最低,很显然索尼这么做也确实获得了一票粉丝,包括我。但实际体验,差别应该有限。

3.4、操控

索尼 sony 1000X的耳罩右侧为触控式面板,操作逻辑也很简单:前后滑动控制可切换上下曲、上下滑动可增加/减小音量、双击播放/暂停音乐或者接听/挂断电话,还能启动语音助手,使用体验良好。但是也确实有误操作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当你整理头上耳机的时候(一般是双手握住耳罩进行整理),皮肤会有很大几率接触到触控面板,即触发误操作。

3.5、连接

1000X支持同时连接两个设备,比如我连接了播放器A35和手机iPhone7,两台设备可以无缝连接,当我用A35听歌的时候,如果手机电话打过来,可以直接通过1000X进行通话。如果需要连接更多的设备,可以关机后通过长按开机键进行重新配对。

另外,得益于1000X的NFC近场通讯技术,可以和支持NFC的播放器进行触碰连接,还是很方便的,但是对位置的要求好像有些严格了,实测稍微偏一点点都不会连接成功。

3.6、抗损程度

必须实话实说的是,它的脆弱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显得格外脆弱。首先,除了可见的头梁和伸缩的不可见的部分为金属材质外,其他部分全部为塑料材质!我在异常小心使用了4、5天后,发现SONY logo附近已经出现轻微的掉漆,没磕没碰;同时耳罩外腔体的蒙皮也很脆弱,稍微的刮擦便会影响整体颜值,长期使用后的美观程度不容理想。

"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是时候拔草了:SON...》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