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 moto z 手机?使用总结(重量|厚度|机身|电量|容量)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给电池模块瘦身1mm到底有多爽,Moto Z薄电模块体验》的片段:

从重量来看,薄电模块约71g,而摩电模块84g,两者相差10g多。


对比一下厚度,这样肉眼看来,两者并没有太大差别。

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薄电的厚度大概在5.04mm。

而摩电的厚度在6.06mm,两者虽然只相差1.02mm,但是按照百分百的话,薄电的机身厚度相比摩电而言,整整降低了16%之多。

通过两者实际对比,可以摸着良心说,新电池的厚度确实只薄了一点点而已。

那么对于1.02mm的概念,用百元大钞测量的话,大概是11张百元纸币的厚度。对于这个对比,个人感觉,薄电降低了近1mm的厚度,也就是给自己随身出行减负了1mm,那么你就可以增加其他的1mm装备。比如11张纸币,或者别的,你懂的,哈哈。

1mm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从两块电池的参数来看,似乎这1mm的缩水,电池容量也大幅缩水。男人无法改变自己的长短,但绝不能容忍自己的手机续航短。

 

有了更轻更薄的机身,那么这款薄电真正的续航实力有如何呢,直接吸上手机测一下不就知道了。首先使用薄电模块连接Moto Z。电量从100%到耗尽,用了近1小时45分,手机电量从0升到66%。以Moto Z电池容量2600mAh,等于充了1716mAh。

再来看看摩电的表现,同样电池模块满电状态下连接手机,最后用时1小时33分,手机电量增加55%,等于充了1430mAh。

这时候,我似乎有所理解,联想推出这款全新电池模块的真正意义,在为电池降低几乎微乎其微厚度的同时,却给用户带来了更持久的续航表现,这算不算一大惊喜呢。

其实在使用这款薄电模块之前,我并不看好它,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它都不是我想要的。正如开头所说,我很担心它的续航能力,甚至在对比了两者的参数后更是如此。

直到真正使用了这款薄电,并且和摩电之间进行了对比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的想法都错了,甚至我原本提前准备好了结束语,然而发现我的猜测都错了。

这就是我对摩电完整的理解和体验,而至于这块轻薄版的薄电模块,看似比摩电更轻薄,主观的以为续航也相应变短,然而真相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近10g的瘦身,和有所增加的电池续航,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能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对于我这个Moto Z用户而言,感受很明显。

此时此刻,不免让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对于Moto Z薄电模块的正确解读应该也是如此吧,或许很多人和骆驼的主人一样,并不能理解薄电减去的那一点点重量意味着什么,但是当骆驼所能承受的重量达到极限时,你就能体会减去骆驼身上一根稻草意味着什么。

从一开始Moto Z就是为了轻薄而牺牲电池容量,同时又为了更持久的续航而开发了电池模块。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此一举,但是至少除了简单的视角,人们还能发现模块手机的创新之举。对于我来说,拥有Moto Z手机的生活就应该是有电时,裸机加摩范,电量不足时手机加摩电。我想这是一个普通Moto Z用户最普通的日常。在使用摩电时,我并不会因为手机增加了厚度和重量而影响使用体验,反而会感到比普通的手机连充电宝应急更方便快捷有效。而现在,有了薄电模块的加入,更让我体会到了,原来薄一点,真的可以更爽。

写到最后,必然来个总结。对于联想这款全新的薄电模块,它的优点在于相比摩电模块,厚度降低了,重量减轻了,但是续航却更长了,同时4个LED灯显示电量更精确。而唯一让人感到不爽的,或许就是购买了摩电模块的用户吧。 

"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给电池模块瘦身1mm...》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商品百科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