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Aurvana In-Ear2 动铁耳塞式耳机使用总结(听感|声音)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fxhlg
-
摘要来自:2019-07-12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闲着瞎折腾记+使用报告 —— 创新Aurvana In-Ear2动铁耳机》的片段:
下面讲讲主观听感吧,使用的前端是:
猎户座版Galaxy S4?!
卧槽导演这剧本好像不对啊 那你老娘用的啥手机?
高通SoC红米Note 4G增强版!
卧槽没救了。。观众老爷表示试耳机用这么惨的前端真的大丈夫?用X5Max或者PRO5什么的我们不指望了,好歹弄个HTC One或者iPhone也行啊!用这种连强制SRC都不解决的前端真是暴殄天物。。
嗯。。请期待我明年的飞傲X1开箱测评
现在,请让我先闲扯两句:
三星盖勒格世音质一般已经是众所周知了,猎户座版S4更是出了名的用好硬件做出差效果的例子(同期同架构的魅族狂打脸),不过如果熟悉了声音风格取向,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然后多做对比就能有个大致的判断了。比如I9500的声音是推力较弱,高频不暗,中频比较直白,低频量感不突出但反应不算拖沓,整体属于粗糙明亮,颗粒感不算特别明显的。红米Note4G就是典型的没调音的高通声了,整体比S4要粗糙一档,颗粒感重,质感较差的那种。所以先用i9500搭配XE800来说一下吧。XE800这耳机的来历大家都了解,普遍对声音风格的评价也是比较统一的,卖799绝对不是明目张胆地抢钱什么的,这声音值这个价。不过经常特价到299,还有比如双11淘宝旗舰店还在限量299的时候京东直接全天299还一直有现货。。。所以真的是非常值得入手。跑题了咳咳。。据我的实际体验,这耳机在X5Max上基本达到顶峰了,声音控制力强,高频低频稍有拔高但整体均衡,质感优秀。在iPhone上会变得两头翘,中频的气势变得很弱。在S4上却是非常另类的感觉:极其清淡!极高频部分不太明显,低频有一定质感,量感很少。不过整体还是很耐听的清亮风格 。。。。
所以罗哩叭嗦说这么多废话就是想告诉大家:
前端最重要啊! 所以上面那一大段大家还是都别看了。。
好吧!那么,去小米之家插小米Note试试吧!试探下In-Ear2和XE800的真实水平!
结果是这样的:
嗯我并没有因为带着一大堆耳机轮番虐米Note顶配版而被员工踢出来
In-Ear2声音的整体形态属于相对厚实,层次分明,高频亮,着重展现高频细节,整体比较松软的风格。低频表现果然是没救了,量感充足,风格松软,但是解析力明显发混,控制力确实差了点意思,不是特别收放自如,或者说,泼出来容易收回来难?跟咱印象中动铁耳机干净快速的感觉完全不搭边,质感的表现有点顾不上的感觉。厚实的量感和温暖的风格能保证整体氛围,但是质感和控制力真的是单单元动铁的通病,而且相比XE800来说,弹性也不在一个级别上。
中频的风格比较适合搭配年轻女声,解析力不错,密度、瞬态和结像力也都体现了动铁的优势,但声音偏薄,虽然不会被高频和低频盖过去但是也会稍有一种顾不上的感觉,只是这次顾不上的是厚度,而不是质感。
最后是高频。延展力和瞬态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当时在S4上猛一听就听到了一些之前没注意的高频细节,在比较好的前端上控制力又得到了明显加强,同时也说明In-Ear2是属于比较乐于突出高频细节的那种。而且很意外的是,高频不呆板不生硬,对动态的控制力意外地不错,一下子就像动圈一样有了灵气。
而XE800插上米Note整体声音厚度和密度都提升了一大截,控制力明显加强,整体音染少,属于很清亮淡定的风格。论综合素质,我认为XE800还是要比In-Ear2强一些,主要是因为更加均衡的整体表现,三频均有出色的解析力和动态,整体听感更自然,舒展。
关键是,听惯了XE800的低频解析力,再听In-Ear2就像蒙在鼓里一样。。
最后可能有人很在意包装盒上大大的“降噪95%”的字样。实测结果是:
就当没看到吧。。别人家入耳啥德性这货就是啥德性
总结:
好像没啥可总结的,声音啥样都写出来了,外观又整体没啥槽点。。
我认为!这耳机在300元以内都是值得购买的,而且这是实实在在的,值得花的三百元
最后突然意识到文章里提到的对比产品是vivo。。我觉得有必要多写一段话:如果你是进来专门喷vivo的,求别喷,把窗口关掉就好。。真的(因为我就这么两条耳塞) 那么我为什么能觉得自己对XE800的评价是客观的呢?因为XE800并不是我自己花钱买的,甚至一开始我根本就不想听这货,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排除了潜意识夸耀自己拥有的产品的可能性?对比多了就发现这个世界还是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