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 CrazyLight 球鞋使用测评(包裹性|支撑性|稳定性)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球鞋90秒第四十四期—adidas CrazyLight 2018》的片段:

优势

“不跟脚”消失了!

CrazyLight 2016曾经一度红极全国,而两个最大的缺陷,也是仅有的两个缺陷就是——球鞋“不跟脚”以及耐磨的不尽如人意。这次,adidas改窄了鞋楦后跟的宽度,同时也增加了后跟填充的厚度,使得后跟的包裹性能大大增强。

当后跟包裹性的缺失“消失无踪”这双CrazyLight 2018是否能够成为最具性价比的Boost实战鞋?现在我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鞋面最小成本达到的“最大包裹”

CrazyLight 2018使用的是最基础的前掌内靴包裹,但是也已经足够。在系紧鞋带之后,球鞋的包裹性能让你马上感觉到如同船袜般的紧贴感。同时,后跟的三明治网布和后跟填充也让球鞋后掌的包裹性。



如果你脚背较低,CrazyLight2018还有个稍稍靠后的鞋带孔提供给你,可以说是很人性化了。



adidas的绝对优势——抓地力

在adidas的实战鞋中,抓地力绝对是经常被提及的球鞋性能,在这双CrazyLight 2018上亦是如此。几乎0位移的启动和急停让我们能的的确确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的确令人惊喜。


缺陷

adidas的老毛病——耐磨


耐磨一直是adidas所有档次实战鞋的通病,CrazyLight 2018也难以幸免。我们依旧能在几场实战和8小时左右的日常行走之后看到球鞋明显的大底磨损,这点实属可惜。



鞋身稳定性依旧令人担心


球鞋大底的TPU因为面积够大,球鞋的抗扭转得到了十分有力的保障,我们很难拧动这双CrazyLight 2018。为了保证中底稳定性,球鞋无论是TPU还是外覆模块的添置都很好地保住了球鞋的中底稳定,没有让Boost“为所欲为”。



但是,鞋身的稳定性能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鞋面的不足,质地又过软,即使添加了支撑带我们也能看到急停中球鞋的前掌鞋面会出现极大的形变。而同时,球鞋的后跟因为环抱胶质模块的高度缺失,稳定性也有所减分。


没办法在剧烈的动作中“抓住”双脚,或许也是这双CrazyLight 2018最大的缺陷了吧。



X因素

太软的缓震究竟是好是坏?

说实话,给我最大印象的性能就是CrazyLight 2018的缓震了。在之前测评的CrazyExplosive 2018,Harden Vol.2,D-Rose 8三双Boost球鞋上,Boost的密度相比跑鞋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大,导致虽然我们看到球鞋上的Boost很大块,但是球鞋的软度并没有跑鞋那么好,反倒是弹性感受较强。



CrazyLight 2018并没有那么大的材料密度,在实战中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穿着打球的是自己那双UltraBoost。不过这样“不加调教”的Boost也让我在实战一个小时后就开始感到脚酸,并且也会感觉到启动稍显拖沓。

所以,缓震太软对于许多追求速度的球手以及平足秋后来说似乎挺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好事”,大家也要注意在挑选缓震时自己的喜好以及习惯选择球鞋。不过如果仅仅是当街鞋,CrazyLight 2018的缓震说不定还真不错。



总结

CrazyLight 2018市场售价较低(还会降价),基本上不到600就能让你享受到全掌Boost的完美缓震(上一双在这个价位的还是3/4掌Boost的Rose Englewood Boost),而且较软的感觉也让你能够感觉到不同于其他科技的舒适脚感。但是球鞋的鞋面支撑性以及后跟稳定性将是令人头疼的缺陷,而球鞋的耐磨也让它很难作为外场鞋款。

我们将这双CrazyLight 2018 推荐突破较少,跑位及投射等小幅度动作较多且注重缓震的投手。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凭借优秀的缓震以及即动即起,即刹即停的优秀抓地都会是你实战中的优秀武器。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球鞋90秒第四十四期...》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商品百科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