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NIKKOR-S Auto50MM/1:1.4单反镜头使用总结(画质|成像|饱和|解析)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跨越半个世纪的标准-尼康NIKKOR-S Auto50MM/1:1.4》的片段:

对于一枚镜头是否实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画质上面,对于NIKKOR-S AUTO50MM/1.4的光学素质,我还是不太放心的,一来尼康的1.4标头口碑平平,二来毕竟它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古董;

先说结论:这只AUTO老镜的成像非常符合人们对尼康这个品牌的认知,锐利、硬朗。镜头的解析能力优秀,即使在现在的数字相机上,也可以喂饱2400万个像素(更高端的机身我就没有了);镜头的反差强烈,成像风格十分阳刚,十分“尼康”;色彩方面,这枚镜头的表现则比较清淡,尤其是阳光强烈的晴天,出片饱和度偏低,而灯光环境下(比如商场里),色彩表现反而鲜艳许多,另外,这枚镜头在胶片上的色彩表现要好过数字相机(D610)。

下面这张照片很能说明这枚镜头的风格,低饱和与大反差。

为了验证这枚镜头的解析能力,我将它与我手上的镜头进行对比,虽然也希望可以用大三元或者大光腚来测试,无奈手中有的都是些“屌丝神器”

由左至右分别是:

NIKKOR-S AUTO 50MM/1.4 本文主角。

NIKKOR AF 60MM/2.8D MICRO 价格低廉的自动小微距,1:1放大率,据称2米之内没有对手...

NIKKOR AF-S 18-105MM/3.5-5.6G 家中老将D90的KIT头,著名狗头。

NIKKOR AF-S 28-70MM/2.8D 老镜皇,这已经是我能拿出来的为数不多的金圈,我觉得即使今天看来也有着优秀的素质,造型更是威猛得令人不想升级。

为照顾小狗头,拍摄采用5.6光圈,这样每支镜头基本都在最佳光圈附近,变焦头全部变焦至50MM,快门1/200秒,光源为闪光灯。

每支镜头的样片均进行100%局部裁剪,我会进行简单点评,不过每个人也可以根据对比图得到自己的答案。

拍摄场景(裁剪了多余部分,大约为30%):

AUTO标头的解析力表现可以令人满意,细节还原很到位,色彩较淡的问题也确实存在。

60微距由于焦距不同,拍摄时调整了距离导致放大率稍稍低了,可以看出在解析方面微距镜头还是更胜一筹,同时反差更大,风格更硬一些。

18-105小狗表现也不错,画面在几个镜头中最亮,说明它的通光T值超过其他三者?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它的成像还是较其他三支镜头软一点点;我之前用过同事的18-200镜头,据说那一支十分昂贵,实拍下来解析能力十分惨烈,让我对这种KIT狗头完全失去了信心,不过这一次测试,我觉得18-105这一只还是不错的。

老镜皇出马,在解析方面我觉得它和AUTO50难分轩轾,色彩方面则显得最丰富,反差始终似的细节表达更舒适,根据评测,老镜皇的28-35段解析最好,甚至小胜现在的大三元,50-70段则略属于新镜。

经过了大家来找茬环节,不知大家对AUTO50的解析力是否有了自己的概念...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全开表现:

F1.4

作为一只60年代的镜头,全开光圈光学素质与现在的镜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整体画面产生了一种柔光的效果,不过也或许有人会喜欢这种调调呢,是不是很梦幻?

F2:依然有一定的柔光效果,解析力已经提升不少。

F4:基本达到最佳光圈水平,得到扎实的画面:

拍摄家里的小坏蛋,原片为2400万像素,照片经过裁切,为原片的50%左右:

100%裁切,是否达到了数毛的水平呢?

焦外:散景效果是现代镜头越来越重视的一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更多的光圈叶片使通光孔更圆,另一方面通过镀膜与镜片研磨等技术对抗二向性与洋葱圈,获得奶油般的效果。

这些,与AUTO50都没有关系,它只能给我们最朴实的六边形光圈,并伴随已经的口径蚀(旋转焦外),你是否喜欢这样的效果呢?

色彩方面AUTO50是很清淡的,当日拍完一组照片觉得实在过于朴素,于是丢到PS里拉了拉,出来的片子倒是鲜艳了,可是反而觉得那朴素的原图更有味道?看来我还是后期无能啊。

总结

以今天眼光来看,AUTO50依然是一只优秀的镜头,它有着精良的做工,扎实的成像并且价格低廉;也许,它没有人类光学精华实用(毕竟可以自动对焦),但是,如过想要感受一下半个世纪前的匠人精神,它是十分值得一试的。


"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跨越半个世纪的标准-...》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