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E200汽车外观图片(车型|轮毂|内饰|仪表)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汽车 篇十八:让出行更easy,看宝骏E200》的片段:

宝骏E200是宝骏纯电动微型车的最新作品,其外观相比同门E100来说更显硬朗,直线条居多,给这台小车赋予了一张孔武有力的面孔。

分体式大灯是宝骏的标志性设计,但是在这台E200身上前大灯只是与上方眉毛一样的装饰组成了分体的效果,实际是一体式大灯将远近光及转向灯都整合在了一起。大灯虽然有透镜的设计但仍为卤素光源,不过放在这个价位也确实没法要求更高。

车身侧面线条仍旧是以直线条为主,统一风格的同时也保证了两位乘客的实用空间。车门上的饰板颜色与车顶相呼应,使得平直的侧面并不呆板。

车身尺寸方面,长2497mm,宽1526mm,高1616mm,就是放在微型车里也是很娇小的尺寸,好处是一个标准车位可以停放两台(可惜停车费还是要按一台车来收取),哪怕再紧张的小区也几乎不会有停车恐惧症。而高度大于宽度也让人第一反应就是重心高,不过开这车也不会有上高速的想法吧。

轴距仅1600mm,作为微型车没什么好说的,四轮已经尽量靠向四角,毕竟作为电动车传动系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车门几乎占据了车身长度的一半,上下车还是非常方便的。

围绕整个后窗的尾灯看起来很唬人,实用性也不错。下包围两侧的装饰和前脸上的相呼应,整台车外观设计的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看起来怪异,但并没有什么不协调的感觉。车门的开启扳手放在B柱上较高的位置,几乎和车身融为一体,一开始我也没有找到。

实拍的是低配智行版车型,使用了钢轮毂加了一个双色的装饰罩,高配智享版只是装饰罩样式不一样。轮胎规格高低配车型都是一样,145/70 R12,宽度甚至不及某些摩托车的轮胎宽度。以我开共享汽车的经验,虽然刹车距离勉强能够接受,但最好多留些安全距离,因为轮胎太窄会引起急刹车时的车辆抖动和滑移,这一点乃是物理极限的原因,哪怕有ABS和ESP也无济于事,所以慢点开就行,最重要的安全配置始终是驾驶者的安全意识。

因为只是两座车,所以内饰也就毫无疑问的只为两人服务,所幸仪表台只占据很少空间,上方有宽敞的储物格,下方则完全为腿部服务,没有任何遮挡。

仪表台上方的T型装饰虽然限制了仪表台上方能够放置物品的高度,但是也可以阻挡物品在风挡上的反光,也可以说是为安全驾驶提供了另一分保障。

驾驶区只有方向盘+仪表的设计,非常简洁,腾出了尽可能多的空间给乘客,在如此紧凑的车身尺寸内不会给人有憋屈的感觉。方向盘后方向上凸起的两根拨杆右侧为档位选择,左侧并没有什么作用纯粹为了对称,有些多此一举。

7寸屏幕是两款车型的标配,显示信息清晰、实用,也算是体现了一些纯电动车型该有的格调。

方向盘采用了两幅设计,两侧多功能按键区面积足够,上面的控制按键大小合适,而且采用了中文标示。只是按键区比较厚影响方向盘握感,还是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方向盘左侧后方是灯光拨杆,标识清楚,不会让人有任何困扰。只是这根拨杆完全被方向盘所遮挡,日常驾驶时看不到,所以操作上还是要熟悉下。

右侧拨杆控制雨刷,问题与左侧拨杆相同,日常驾驶时看不到,感觉还是可以再优化下。

空调控制采用触摸式控制,完全隐藏在中控台前缘,初次使用需要多熟悉下。

中控正面设置了两个卡槽和两个可隐藏的挂钩,买菜车的身份这就算坐实了,管你豆浆油条水煎包,还是黄瓜茄子西红柿,统统挂上就好。

两个踏板上明确标明了“+”“-”号,倒是和电动车的驾驶方式非常契合。低配智行版车型采用了脚刹的驻车方式,而高配智享版是电子手刹。

两张一体式座椅只支持前后和靠背角度的四向调节,这方面就不要要求太多了。好在视野相当良好,这台车开起来真的是没有任何压力可言。

电动车窗升降是标配,智行版支持一键降,智享版还支持一键升。智行版左右后视镜为手动调节,而智享版为电动调节+电动折叠,这点还是不错的。

后备箱空间就这么大一点,甚至这算不算后备箱都不好说(手动滑稽),不过有总比没有强,买菜接娃肯定够了。后备箱盖板放下时还有不错的阻尼,至少看着很高级。

前悬挂麦佛逊,后悬挂为单臂式独立悬挂,是不是单看配置感觉还挺厚道,其实E200整备质量仅为842千克,这样的形式可谓既省空间又彰显厚道(笑)。容量为24千瓦时(其实就是24度电)的电池组标称续航里程250公里,实际城市使用能超过180公里就算阿弥陀佛,如果日常通勤距离不算远的话一周一充也能接受。

宝骏E200还有一项隐藏优势,就是不止设计方面彰显年轻活力,而且配色方面也非常用心,全系车型提供红、银、粉、蓝、白五种不同的车身颜色,全部都是套色的设计,一定能够满足你那颗不羁的心。

   

最后谈谈价格,我认为补贴后智行版4.98万元,智享版5.98万元的价格还是有些高,能够再低5千元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价格,智享版多出的配置也都是比较实用的配置,1万元的差价对于这样的车型来说也确实有些夸张。

其实,这样的车型是否能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我认为价格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是出行方式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我认为这样车型最合适的就是作为共享出行的工具,使用场景包括人口密集的住宅区或商业区等,瞄准5公里至10公里的使用范围。就目前的共享出行的市场来说,取车难还车难车况参差不齐仍然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提供类似服务的平台上依旧任重道远!

感谢观看,欢迎关注《明白说车》,下期见!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汽车 篇十八:让出行...》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