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Pro入耳式耳机功能评测功能亮点(通透模式|耳塞贴合度|按压交互|降噪等级)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超级壮
-
摘要来自:2019-11-04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通过AirPods pro这几个功能,窥探一下苹果工程师的想法》的片段:
功能1:通透模式
这个模式的原理和其他家降噪耳机的“透明模式”功能基本是一样的,通过对外界语音拾取后,进行二次放大,让使用者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其中侧重人声的传递。
在AirPods pro的耳机操作上,长按尾柄开启或者关闭透明模式。在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为什么没有关闭降噪这个功能,只提供了降噪与透明模式两种的切换。后面手机升级到13.2后,发现手机端是可以有三档降噪开启/关闭/透明模式的选择。
这也解开了为什么在耳机的操控上只有两档的原因,第一:三个模式切换交互更麻烦;第二:关闭降噪所带来的功能并不明显,也不能提供更多使用场景的体验。可以说苹果做得相当细节了,尽量精简功能,做最优的体验交互。
功能2:耳塞贴合度测试以及音乐补偿优化
在手机端可以对耳机佩戴后进行一个耳塞贴合度测试,这个功能是我第一次在一款耳机上体验到,觉得还是挺棒的。其实回头一想,技术实现的原理也挺简单的,简单的说一下。
AirPods pro前后馈的模式进行环境音识别的,也就是在耳机里面和外面各有一个拾取环境音的麦克风。苹果通过对耳机内部的麦克风拾取耳机发出的音乐,识别是否是与发出的信号一致,同时通过入耳检查的传感器联动,判定耳机佩戴好没有(如果没佩戴好,会造成低频的泄露,就可以检测出来)。
妙啊! 不得不说苹果的工程师很棒棒,想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不用添加任何硬件,就可以在软件上实现的功能。这个我要在夸赞一遍,毕竟大法和bose这样的降噪大佬,也是通过前后馈麦克风的模式,这么多代产品过去了,然而并没有这个妙哉的功能,艾迪尔真的是很重要啊。
通过这个功能的运行模式,于是乎,下面这个功能也是异曲同工:
同时,苹果也通过这种检查模式,又衍生了对音乐的补偿,官方称对中低频补偿。打个比方,你的耳朵比较小,带上耳机后带不紧,于是耳机识别后发现低频泄露太多,于是在输出音乐的时候就自动多补偿一些中低频,保证你的听歌质量。
鼓掌,跪拜!再夸一次!妙啊!
功能3:按压代替敲击交互
耳机的尾柄上面有一块扁平按压区域,左耳的功能就是上面提到的切换降噪/透明两种模式,右耳则是切换歌曲。
在前两代的AirPods使用的是敲击进行功能的识别,这次使用了按压。当你按压尾柄的时候能够听到按键按动的声音,由于太逼真我真的以为什么按动了按键,当我回头去测试的时候发现其实是按不动的,大呼被骗了 。苹果通过一个压力传感器,识别到按压状态后,模拟了一个按压的声音反馈给你。
这个交互的改变可以说是相当人性化,通过这种直观的模拟按键声反馈,可以大大降低误触的几率。而且按键的感觉总让人在使用的时候,感觉心里面很踏实。
纵观现在的真无线耳机市场,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大部分都使用触摸形式作为交互。但使用过的朋友就知道,触控的误触率是相对较高的。苹果这次的交互改变,可以再次给予掌声。
(这个功能不由让我想到,现在iPhone上依然领先的震动马达反馈,至今马达的反馈手感依然无人能敌。)
功能5:不可调节的降噪等级
这个也不算是功能了,我想推测下为什么苹果的工程师没有把多级降噪功能加上。首先airpods pro的降噪水平并不弱(个人觉得比大法的WF1000XM3强),如果能分级别的话,可以应用到更多场景。比如我上班的公司在路边,车噪比较强,有时候只需要低档位的降噪来消除车噪声即可,这样能保证办公司日常交流,不然老板叫你的时候,听不到可是相当尬的。
我猜想,前面也提到的AirPods pro的设计已经有极佳的物理隔音效果,从而比较难做出明显的降噪档位。说不定这个就是苹果不想做多级别的降噪原因吧(只是猜想)。当然会不会把透明模式结合起来,做出多档位降噪,也不一定哦。
最后
之前,在体验大法降噪豆的时候,说到大法降噪豆系列产品最大优势就是没有竞品,现在最强竞品来了,希望大厂互相竞争,多多加油,做出更优秀的产品。接下来就是期待bose的真无线降噪咯。(附带两篇之前写的降噪耳机水文)
对于iPhone用户来说,AirPods pro无缝连接iPhone,同时嘿, siri功能只有AirPods pro能实现,以及功能交互自定义、降噪模式等设置只有在iPhone联机的状态下才可以实现调节。所以对于手机配机耳机来说,AirPods pro是iPhone的最佳伴侣。
在把玩AirPods pro的时候,我朋友问我,会不会有人为了买airpods pro而使用苹果手机呢?对于cook上台最成功的产品,我猜有可能会有人会为了这款降噪真无线耳机而买手机吧。
最后,感谢观众老爷的观看。这次是白嫖体验,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时间的深度体验,外加楼主也不是科班,有些猜想可能不正确,欢迎大家互相留言交流。
本文提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