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360 EYE扫地机器人使用总结(底座|接口|插孔|操作|模式)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Dyson 360 EYE扫地机器人评测:这次的黑科技是否值得拥有?》的片段:

和绝大部分其他扫地机器人一样,Dyson eye 360也有一个自己的小窝,担任自动回家充电的功能。底座是一块非常轻的塑料板,质感很一般,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两个金属的充电触点。

不过充电器做的很讲究,采用了Dyson比较少见 白色充电器,充电器还集成了绕线功能,还运用了透明亚克力让你清楚的看到绕线的情况,这种设计既漂亮又实用。

充电板的提供了两面接口,为走线提供了便利。

另外一个设计就是把充电插孔设计的比较深,这样就可以把充电插头完全隐藏在充电板内部,真的是蛮讲究的细节。

充电底座就是通过这两个金属触点的接触来对360 EYE进行充电,这也和其他同类产品大致相同。

这个充电底座的存在感比较低,充电时在视觉上基本能和机器人融为一体

接下来可以下载Dysonlink的APP对机器人进行一些操作,整个连接过程比较简单,一两分钟就足以搞定。

我的上一台Irobot595被我戏称为“Bob”,于是这台Dyson 360 Eye被我命名为了“Bob Jr.”由于机器上只有一个开关按键,所以日程安排和模式调整都要在手机上才能完成。静音模式(quiet)和强效模式(max)的切换我是找了半天才找到,界面的设计稍微有点不太明显。(注意看下图的位置)

APP上的功能和其他竞品的APP都大同小异,这里就不花篇幅说软件了,还是着重说一下这个机器人的工作表现。

三 工作表现

点击机器人上面的开机按钮或者点APP上的按钮机器人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这里要注意,一定要在其连接充电底座的时候点击按钮,不然机器人打扫完后是回不去家的。按下按钮后,360eye基本要准备个五秒才能开始清理,这个反应速度属于非常之慢了,会让用户误以为自己没有按动按钮而去反复按,这里应该加入一个开机的声音和用户交互会比较好。

360 Eye不具备irobot机器人那样局部清洁的功能,也没有虚拟墙,一旦开启就必须把家里全部清理一遍,中途遇到没电会尝试回家充电然后继续打扫上次没扫到的地方。所以如果有房间不希望360 eye打扫,那么唯一的办法是:关门。这样的设计虽然让操作变得简单,但是多少缺少一些用户自由度。不过说实话Irobot那个GPS模块和虚拟墙我也不认为是很优雅的解决方案,这样的附件总让我感到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清洁能力测试

有了dyson 78000转强力电机的加持,哪怕是在安静模式下,360eye也有很强大的吸力,Dyson的吸尘器产品最令人放心的就是吸力强劲,这几乎不用单独拿出来讨论了。

刷毛采取了碳纤维刷毛和硬质尼龙刷毛的组合,对地毯的清洁效果特别好,不过按照我的经验,这种结构遇到长头发大概率是要发生缠绕的,因为老婆最近剪了短头发,所以没法进行验证了。

静音模式下可以轻易干掉较大片的纸屑。

通过性测试

360eye的坦克履带绝对不是只有视觉效果,其通过能力是非常棒的


中等厚度的地毯,轻松过

门底密封条,轻松过,在房间之间游走没有任何问题(下面的动图经过了快进处理)

但是对于一些半高的物品比如下图的衣帽架底座,上去了就卡牢下不来了,在购买之前建议大家看看自己的家具有没有很多这种半高的“陷阱”容易让机器人卡住。

再次强调一下360 EYE的高度是12CM,购买之前先量一下自己床底下高度够不够。

清洁效率体验

作为一个智能扫地机器人,最核心的部分是路线规划,大致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哪里扫了,哪里没扫

如何才能把整个空间覆盖一遍

如何识别边界和避开障碍物


如果是人拿着吸尘器进行打扫,这三个问题都很好解决,眼睛看到然后大脑指挥身体用效率最高的办法把整个家里吸一遍,360EYE配备了全景摄像头,大概就是想模仿人类的动作,用摄像头作为眼睛,内置的电脑芯片(大脑)进行运算,然后指挥机身(身体)进行清扫工作。目前其他的机器人大多都是用距离传感器对边界和障碍物发射红外线/激光等射线来进行逻辑判断的,一定意义上来说360EYE的工作原理接近于人,而其他的机器则接近于蝙蝠。

从官方的介绍图来看,清扫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大量的重复覆盖,我家里的家具算是很少了,空间整体比较空旷,扫除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移开了一些可能迷惑机器人的障碍物,但是实际效果仍然不佳,我又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别人的清扫记录,基本上也是类似的情况:非常多的重复覆盖。

空间的覆盖方面就我们家的情况还算可以,基本上能把所有的屋子都走到,我期待着打扫完是这样的:机器人顺利回到底座开始充电,为下一次打扫做准备,主人回到家里看到一尘不染的地板微笑着迎来人生巅峰。(以下回底座的动图进行了快放,实际时间约为10秒)

可惜现实再一次打脸了,至今我从来没见证过360 EYE的“回家”,做了三次的清洁全都在床底下绕了半天没走出来,最终没电牺牲了。然后就有我趴在地上探头到床底下的英雄救美一幕。据我的判断是因为床底下没有光线,致使摄像头无法工作,所以走不出来。

我特意搜索了一些国外的评测文章,也有提到类似的问题,一旦遇到黑暗的环境360 EYE就无法正常的进行工作。

但是也看到文章说在黑暗中会有红光(红外线?)帮助定位的,我也是觉得这样更合乎常理,毕竟在清扫中会遇到弱光甚至全黑的场景,如果完全靠摄像头的话确实会出现一些问题。

后来在Dyson的介绍中找到了证据:机器的前方装有接近传感器,不过就我而言,确实遇到了在床底下出不来的情况,而且是三次,这个传感器理论上应该是可以帮助机器人从黑暗的地方走出来。

Dyson产品介绍,图片来自京东

最后一点就是对边缘和障碍物的判断,理论上来讲,有了视力,360 EYE在家里应该可以横着走,确实,大部分情况下,对于正面的边缘,360EYE会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动作,而不是像某些机器人产品要撞上去才知道走不通,这个突然停顿的姿态非常优雅。

但是请看下面这个场景,在几乎同样的地方,一旦边缘在机器的侧面,这个全景摄像头好像就会出现盲点,继而结结实实地撞上去,6000多的机器还有家里的贴脚线撞的都令人心疼啊。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撞击中,距离传感器明显没有介入,不知道是因为光线充足还是因为其算法有Bug。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360 EYE多次在类似的场景都发生了碰撞,我认为这和摄像头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尽管DYSON已经刻意把机身做高一些,但是这个360度摄像头还是无法做到一览众山小,有可能还会被机身的侧面挡住视线,所以侧面的碰撞在所难免。我在做本文调研的时候发现了一款奇葩的产品:科沃斯的UNIBOT,该产品把摄像头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可能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这个产品的存在也印证了我观察)。

图片来自京东


总的来说,尽管360 EYE在用人类的思路做清扫,但实际上它的效率和人类差的很远,甚至也看不出黑科技的加成让这款6K+的机器人比一些售价2K的同类产品有什么质的优势,只能说这为以后的产品提供了一个思路,毕竟每家的环境地形都不一样,光是用距离传感器很难让效率再提升,只有为机器人配备一双眼睛,它的世界才可能更精彩。

看了很多人的文章,综合我自己的实际体验,总结了一下360 EYE的清洁效率大概是25-40平米/小时,具体的数据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会有比较大的出入,另外我也没有其他品牌机器人的数据,所以不好做评价。不过我们根据常识判断,100平米以上的房子清理一次要花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实在是太耗时,而且前提是中途360EYE能找到回家的路去充电。

续航和噪音

Dyson 360 EYE的噪音比较大,而且运行时偶尔会有突然提高分贝,即便换成了静音模式其声响和强效MAX模式几乎没什么区别,由于我没有分贝计,所以在这里无法给出数据,拍了一些视频但是感觉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它的噪音水平,考虑到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大概率已经拥有Dyson的手持吸尘器,那么我试着这样描述:360 EYE的噪音水平大概是手持吸尘器的80%。因为一次清理没几个小时下不来,人在家里的时候基本很难忍受这样长时间的噪音。

在噪音部分我的结论是:只能在外出的时候(比如每天上班)让360 EYE进行工作。当然,如果你对噪音不敏感,当我没说。

当然,这也不是360 EYE这个产品特有的问题,只要是吸尘器相关产品,噪音必然不会小到哪里去,噪音很小的产品大概率是吸力有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提高覆盖的效率,如果能够20-30分钟跑完全家,那么这些噪音都是可以接受的。

官方的续航数据是强效模式下45分钟,安静模式75分钟,我目前在安静模式下跑到了110-120分钟,高于官方数据,因为本产品的吸力强劲,我建议大家放安静模式就好。

四 一些启示

从三年前买的Irobot 595到今天的Dyson360eye(严格来说不算是新产品,之前在美日上市),我看到了一些进步,但并没有发现有什么质的变化,我没有用过Ramboo 880和Neato的产品,所以也不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扫地机器人,但是从20年前Irobot开始研究扫地机器人到现在,这类产品仍然无法对家庭进行高效的打扫,从很大意义上来说,人们要适应机器人:比如说在上班的时候才开启打扫,比如说让家里的布局尽可能的好打扫,等等。

在买Irobot595的时候我打开说明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我记忆至今,大意是说扫地机器人并不能取代吸尘器。这句话出自扫地机器人鼻祖之口显得颇为无奈,在传统吸尘器面前,扫地机器人目前还只是一个辅助产品。确实,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一个Dyson的无线手持吸尘器的好用程度远远超过各类机器人。

不过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扫地机器人让我们对家里的装修和布置会进行一定的思考,让我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做减法,现在流行的日系和北欧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Robot Friendly”风格。比如下图重的细腿茶几和凳子,以及挂壁电视和音响,不仅机器人容易打扫,我们自己也会感觉空间很开阔。

图片来源:houzz.com

而下图的美式装修风格则会让机器人的效率大幅降低,做很多无用功,你会发现他在茶几,沙发和垫脚凳中间的空隙会来回穿梭好多次,并且那些画箭头的地方都会让机器人纠结到死,甚至直接卡牢。

图片来源:houzz.com

这里我并非是说哪种装修风格要优于另外一种,但是在雾霾和加班都很严重的今天,真正的奢侈品是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因而能把打扫的时间空出来交给机器人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技术进一步飞跃之前,我们如果需要机器人的服务,也要相应地为机器人创造更好的作业环境。

五 总结

Dyson之前的产品从来没让我失望过,但是这次的360EYE却没有给我惊喜,尽管从纸面上来看这是一款完美的产品,但实际效果却离完美还有距离。对于Dyson的粉丝而言可以考虑购买,但是不要把预期设置的太高。如果没有特别的品牌倾向或者预算没有那么高的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售价更低的扫地机器人,使用感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甚至只使用Dyson的手持吸尘器配合Irobot的Braava拖地机器人也不错。

对于我而言,这款机器人也仅仅是手持吸尘器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它目前的确不能替代传统的吸尘器。

我家的Dyson三剑客

如前文所说,360 Eye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这类产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运用类似于人类的工作模式来进行工作,我相信如果把这项黑科技做合理的改进,在后面一代的产品中,一定可以提高覆盖的效率。而清洁能力,产品设计,通过性等方面Dyson已经做的足够优秀。

产品的主要特性和优缺点都可以在下表看到,我一向认为客观的产品体验需要有比较多的同类产品的对比体验才能得出,很遗憾因为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的特殊性,一般的用户很难有机会体验所有的主流品牌的主流型号,我这些年也不过用过两款产品,很多观点可能都是比较主观和片面的,希望这方面的资深玩家能够进行指正也期待和大家的讨论。谢谢。


"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Dyson 360 ...》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