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ano25 OBI评测怎么样(鞋垫|弹力带|鞋身|鞋后跟)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运动用点啥 篇二:Kayano25 OBI开箱——贵100元是提升还是换壳?》的片段:

不同于藏蓝色的那款榧野纪念款外包装那样豪华,这款obi的包装完全沿袭了k25的简约包装,同样里面的支撑措施还是破纸。

黑色的略麻烦的一点就是,用iphone来拍照看不出太多的细节特点,完全黑乎乎一片,全鞋能看到的地方不是黑色的只有鞋垫处的榧野标志,告诉大家这双鞋是纪念kayano系列设计师榧野先生的特别款,以往asics家也出过其他的纪念款。

先看一下这个鞋子的三维图吧,只能说肉眼看的话这双鞋全黑很讨喜,造型偏扁平简约,后续会有上脚图从主视角来看也挺不错的。

鞋身不同于常见的asics家的鞋,并没有那个类似于井字的压胶标记,鞋身部分的加固靠的是弹力带拉车,外加上脚内侧的半包类似于麂皮的材料。

弹力带是用魔术贴固定的,这一点有些类似于一部分篮球鞋的设计,比如暴露年龄了的AI10代、LBJ2代以及现在那个不能提队的主力的2代变体版,但区别是篮球鞋的魔术贴要么贴合面积巨大,要么魔术贴内还会附有鞋带或拉链,看如下图这款鞋的魔术贴面积很小,受力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

在鞋身袜套口边有一个隐藏在魔术贴下面的圆形标,同样是压出的“榧野”标记,在全黑的配色下略显突兀,刚好参照前一张图扣上魔术贴后这个不会漏出来。

提到袜套结构,尤其是asics家的产品,就要提一下目前发展的略畸形的hypergel系列(被鞋面耽误的鞋底系列),我在4月末亚马逊清仓的时候收了一双kan,设计和这个的袜套口一样,但是看着就更紧,那个袜套口的松紧带和鞋面编织线缝合很差劲,普遍看别人晒单有漏洞,我的果不其然也是到手就看到连接处漏了一个洞,所以给退了。看一下容易疲劳的袜套口和弹力带的细节情况:

弹力带常规形态如右上图,右下图为发力拉扯后,因为上面asics标志为压胶不具备弹性,拉扯之后标记下面的白色胶会在边缘略有露出,这个弹力带拉的太紧的话可能会影响美观。袜套口内外都用手指怼了怼,弹性还可以,略薄,但是松紧带和织物的一体化情况还不错,希望不要没用多久就漏了。

说到织物,这款没有衬底还是略薄了一些,相较于asics自家的quantum knit系列鞋的织物面感觉强度有差距。

用另一只鞋的魔术贴放在一起比对一下尼龙面和钩面(这面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就是扎手那面)的面积不一样大,说明设计的还是给弹力带留出一定的余量,不至于说弹力带太紧而让魔术贴直接贴到鞋面上粘不结实(尼龙面在弹力带上,所以也不会刮到鞋面)。

如上图右边的两张,鞋后跟处的支撑贴用的还是kayano25代设计的那个“2”“5”标志,gel胶的位置也没有变,只是全黑色有些照不清。同样,鞋底的橡胶、foam材料也都是黑色的,连印刷的标记都用的黑,不仔细看就真看不清,我勉强找了个角度能照出来个影。

kayano25该有的鞋底工艺都有,各种标志如鞋底的guidance line标记、脚内侧的duomax、脚外侧的flytefoam都有,只是太顺色了。

另外多说一句,能看到这个鞋的各个结构层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溢胶的,我个人认为现代工业产品的产物有一些溢胶很正常,起码比缺胶好,但是这不是各种客服用来搪塞消费者说“这不属于瑕疵”的理由,设计师设计的时候不可能说我这里故意设计点溢胶出来作为装饰吧,尤其我那个在换的灰白色obi,都溢到鞋面不需要用胶的地方了还告诉我是“正常工艺”?这种事情估计买鞋的都没少遇到,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因为这双obi仍为kayano 25系列,因此底部用的还是沿袭了kayano 25的设计,以下对于鞋底的一些展示会结合“库存”鞋的开箱一起。   

Kayano 25 RE和OBI鞋底对比 

首先对比一下两个的盒子,都比正常的46码nimbus要小一号,尺码同为46,显示鞋长290(2.5)mm,我也好奇究竟代表什么长度,把鞋垫抽出来量一下大概293、294mm左右,这个鞋带大致可以理解为是鞋内长了,那粗浅理解鞋盒子标的290(2.5)mm的意思就是鞋内长差不多是292.5mm。

kayano 25 re款说是越野款,但是样式和普通款看起来就相差在配色上面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越野配色款?开箱没啥区别,鞋内的支撑填充依旧是破纸,这款也是考拉买的,三个多月了标都没撕,各种kayano25应该有的特征这鞋都很明显(鞋后跟的25标志这个清楚很多)。

略交代一下,Kayano的鞋底通常都是为脚型外翻和正常脚型的设计的支撑系跑鞋,而nimbus是为内翻和正常的设计的,因此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尽量根据自己脚型情况参照商家给出的建议选择,不过单纯从面上没太看出来内外翻的区别在哪,可能很细微。

到了鞋体称重环节,鞋垫是在鞋子里的,obi不出意外依然保留了两只鞋重误差较大的品控传统,只不过这次左脚364g右脚354g,左脚比右脚重了(之前测的nimbus21左脚351g右脚357g,具体可参照前一篇系列文)。

RE的鞋重居然达到了382g,比obi重的明显,除了在鞋面上的用料差异外,鞋底是否也有差异呢?

因为没钱,没设备,也没能力解剖鞋子来看鞋身哪部分有差异哪部分重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对比性试验大致看看鞋底的区别。

吸取了上一篇文的经验教训,用那个月饼盒测弯折偏差可能会大一些,这次改用电子秤,但很难控制到完全一致,有些偏差还算可接受吧。

左图为obi在压力5.4kg对应的压力下鞋前掌弯折,右上加入了上一篇的nimbus21在5.4kg时的弯折,右下为RE在5.6kg时的弯折,三双鞋的弯折处都是在脚前掌考前部,还是符合运动鞋的保护标准的。从照片上看以及我当时测试的手感,nimbus21和kayano25 re的前掌弯折度差不多,但是obi的弯折很小,因为这两双k25都是没穿过的新鞋,这弯折情况一定程度说明obi的鞋底变的比一般k25更硬了。

多角度鞋两侧和底部对比,结构一致,鞋底足弓中部有较大的抗扭片设计,属于asics家的特殊工艺技术。另外像ahar大底、重力引导线系统、FlyteFoam Propel和FlyteFoam Lyte的结合上都没有差异,具体技术功能可以参照各位大神的文章介绍。

两双k25鞋垫取出来,可以明显看到两双鞋鞋垫印制不一样,obi的因为特别款所以有了自己的标志。

Obi的鞋垫是黄绿色的,re的鞋垫是蓝色的,材质触感上判断是一样的ortholite。

虽然忘记用尺子测量了,但是能明显看出来obi的鞋垫更薄,刚性更弱一些。

长度二者一致的比对过,但前掌蓝色的re的鞋垫略宽于obi的鞋垫,从右下角的图能看到两侧都能露出蓝色鞋垫的边缘,另外,obi的鞋垫前掌长度更长一些。

重量方面,obi的鞋垫为24.7g,re的为28.7g,还是有一定差异的,obi相对于常规k25的鞋垫做了轻量化。

鞋垫下方的鞋底缝合,二者都是钢印加上比较整齐的缝合线,真假本人不会鉴定。

鞋底橡胶和各种foam泡沫材料的厚度测量,二者几乎保持一致,鞋底ahar橡胶厚度5mm,前掌弯折处鞋底厚度23mm,后掌厚度42mm,高度差19mm略多于n21的17mm,优于ub19的23mm。

尝试了一下obi这种袜套鞋穿着上脚。

左图为不穿袜子效果,因为之前提到过鞋面是没有衬底,所以穿起来有些磨脚(当然我平时也不这么穿,只是来试验一下),袜口处还是有些紧的,如果穿船袜的要看个人体质能不能扛得住磨了。

右图为穿上正常的中长袜子,鞋身包裹感很强但是不挤脚,弹力带已经处于绷紧状态,看图的asics标志旁边露白胶也能看出来,脚背外侧略显空,因为包裹感都是类麂皮材质和弹力带提供的,纯织物的位置无支撑。

另外听朋友说这个魔术贴如果来回粘两三个月的话会变松,所以尝试不解开魔术贴直接穿也能穿进去,容易程度略好于fat tire 2代,但是比ub19不解带穿要难。

最后一组是暴力鞋跟测试,也是头一回尝试用这种方式来测,前掌离开体重秤面,后掌着地,通过调节不同的重力来看看两双k25的鞋跟变化程度。

这种很难控制,而且我自己还要通过固定iphone,用watch遥控拍,加调压力,所以实在抱歉没办法调出完全一致的对比,大致选了一些还有体重(压力)显示的图,obi的分别是39.4kg、47.9kg、65.3kg,re的分别是42.8kg、46.7kg和55.7kg,re的鞋跟foam以及gel胶的形变比obi的还是要明显的。

结合前者测试的前掌弯折re弯折程度也高于obi,大致估计obi的鞋底某些材料的密度加强了(这双不是假货的前提下),实际在屋子里面走几圈的对比也是obi会更硬一些。

总结

以上是大致的开箱及obi同re这两双k25的对比,差异主要以下几点,这也是定价贵100的主要区别吧:

(1)obi鞋面比re版的要薄很多,鞋面包裹性只能通过类麂皮和弹力带提供,织物材料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2)obi的鞋垫比re版要薄要轻,根据如果要软弹的感觉的话会差一些;

(3)obi的鞋底前掌弯折和后跟踩压体现出的刚性比re要强,实际穿着脚感也略硬。

大致看来,obi虽然借用kayano25的运动鞋底,但是一定程度上做了调整,配合上全新的织物袜套鞋面视觉效果很棒。在运动包裹以及回弹方面有别于普通版的kayano25的设计,从非专业运动人士角度来看,加大运动量可能会让这个鞋对脚的产生下紧上松(鞋底压力更大,鞋面保过更松散)的状态,我更愿意把这双鞋当成是平时通勤和出街的休闲鞋来用。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运动用点啥 篇二:K...》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