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光 GR II 数码相机购买理由(体积|操作|镜头|价格)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Calon
-
摘要来自:2019-05-20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GR 新一代上市之前,RICOH 理光 GR II 使用评价和经验分享》的片段:
因为工作原因,外出拍照的机会不多,除了偶尔旅游,就是上下班时间,见到太阳的机会都少,本身不是专业玩家,要是每天带着大而重的机器出门,根本没法长久坚持。
同事、家人玩相机的不少,然而普遍都因为太大太重,又不是特别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使用频率不高。我妈后来花2万左右先后买了索尼黑卡和 α7RⅡ(这型号名希腊、阿拉伯/印度、英文、罗马齐聚一堂……),黑卡摔坏了镜头,微单又嫌太重,结果基本在吃灰,出去旅游还得借我的小相机。
既然不追求专业,那么就不必投入太多,有限的预算下,既便携又满足画质、操控等的要求,也就可以了。我相信,能够拍到优先于拍出的质量,等到拍到却不满意画质的次数多了,再考虑牺牲便携。
另一方面,我认为大部分人并没有将手头相机的能力压榨到极限,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1、不必要的投入过多,没有发挥出机器的价值。
2、不知道自己受限于什么因素,是技术不行,还是机器不行。
如果技术不行而归咎于机器,那么即使换更贵的机器,也很难提升自己的水平。
而如果弄清楚了机器的局限在什么地方,那么下一次消费的时候也能够更加清楚应该优先往哪方面投资,避免花冤枉钱。
针对手头 G7和EP-L1的问题:
1、G7没有 Raw 格式选项,感光器面积只有1/1.8寸,直出虽然不错,但后期空间有限;
2、G7镜头广角端等效焦距35mm(机器不在手边,凭印象回忆的),镜头不够广;
3、受限于感光器和处理器等硬件条件,G7和 EP-L1的分辨率、对焦、高感光、开机速度、存储、快门速度等都已经跟不上要求。今年 G7因为老化,感光器也坏了;
4、EP-L1的功能精简得太多,更换电池后必须重设时间,没有重力感应导致竖拍照片必须手动旋转方向;
5、14-42mm 套头成像质量较差,很难获得较好的效果,并且不可单手操作;
6、20mm/f1.7 的镜头等效焦距是40mm左右,抓拍和风景不够用;
7、无论是 G7还是 EP-L1+20mm/f1.7,体积和重量都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身携带,最多放在斜挎包或双肩包内。这方面 G7稍好,但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也不得不寻找升级替代。
我的需求就相对明确了:
1、体积小巧,操作方便,放入口袋随身携带和单手操作无压力,最好适合抓拍;
2、不低于 M43系统的感光器面积,兼容主流的 Raw 格式;
3、镜头素质优秀,是否可换镜头不重要,有至少28mm 的小广角,因为用惯了 20mm定焦,对光学变焦没有要求;
4、直出色彩、高感、防抖、电池续航、对焦速度和准确性等等最好没有短板;
5、价格相对便宜,不能比入门级无反系统贵太多。
第一个条件基本上刷掉了大部分的单反、无反、旁轴、大底 DC,第二个条件基本上刷掉了大部分的 Point & Shot 小数码卡片,剩下来可供选择的就不多了。加上镜头和价格因素,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
最后,从 GRD 时代开始,我就已经关注理光的这个系列,对许多人称赞不已的单手操控颇为向往。之前因为感光器面积没有优势,加上还不觉得小广角多么重要,又找不到地方试机,只有遍地的佳能尼康可选,所以当时买了 G7。
而2017年年初的时候,GR2已经出了一年多,该发现的问题已经暴露的差不多了,价格也从最初上市时的高价回归稳定。虽然 f2.8的光圈不算大,但从光学原理上来说,配 APS-C 幅面的传感器加28mm 焦距,还能够保持如此小巧的机身,已经基本没有大幅进步的余地了。电子技术方面,理光实力一般,从 GR 到 GR2改进不大,估计出到3,除了感光器、分辨率也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有的话再买买买)。所以最后从淘宝上下单买了个套装:
相机+全套官方配件(电池、充电器)+备用电池+皮套+SD 卡+读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