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NT TCR ADV PRO 1 DISC 单车使用总结(手感|控制盒|指示灯|按钮|接口)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首晒# 满满的诚意,奇葩的搭配,性能的怪兽:GIANT TCR ADV PRO 1 DISC 单车评测》的片段:

给菊花把带一张特写,手感很不错,但是缺点是有点儿略厚。防滑做的也不到位,如果不是为了配色,我肯定会继续用GIANT原配的那根把带。

电变控制盒,调整电变、充电等都是通过这块儿做到的。

控制盒的指示灯,没电了会有红灯闪烁提示。

下面的小圆点儿是调节按钮,按住了3秒钟,然后就可以调整了,调整后再按住3秒,就能解除调整模式了。

油刹的快接接口。

前刹车走线,这绝对是个败笔。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捷安特不做内走线设计。难道是怕影响了前叉强度?反正在我看来这点设计的比较失败。

粗壮的五通,BB86规格,完全紧追Shimano的脚步。

五通下面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暴露的地方,可以完全保证了不污染线管(话说这台车整个就没有一根拉线儿)

这张可以看出来,前叉为了塞进去碟刹,也是采用了和左后上叉同样的做法:做成弧线。

后轮两侧2X编法,142X12的桶轴花鼓。强度完全不需要任何质疑!

GIANT SLR1 DISC真空轮组以及GAVIA SLR真空胎。

OD2全坛头管,厚道的垫圈,全部碳纤维。又省了一笔。

强烈建议把立上面最少保留一个2.5毫米的垫圈。主要是为了把立和舵管可以做到100%接触,如果不预留这个垫圈的话,刨除吊心的高度和碗组盖的厚度,把立和舵管可能接触面积不超过80%。(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

坐杆同样支持碳纤维,可以调整到后票25毫米或者前飘5毫米。坐杆后面的螺丝是自己更换的钛螺丝,非原装的。

新款RS感应器,可以连接蓝牙,现在暂时还没用。不了解呢。

这是6870内置电池的充电器,同样还肩负着连接电脑的信号盒使用的功能。充电电流为5V1A。

电变控制器,这个也算一个核心部件。充电、连接电脑调试等都需要从这里接到电脑上进行。图上的小方块打开就是充电、连接电脑用的接口。

与控制盒的连接线接头。连接电脑后使用的软件:E-TUBE。这个官网可以下载。

打开后,先选择是哪种车辆。

提示连接所有设备,先进行一次检查。

检查到所有电子设备。

查看一下有没固件更新的。


设置左右手的所有按键功能以及变速按钮反应速度等。

具体使用情况我这儿就不上图了,先大概说一下奇葩的地方吧。

油碟发展到公路车,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毕竟没有了传统公路的美感,这个确实我个人也做了很长时间心理斗争最后选择的油碟。毕竟每次放山的时候,捏着碳刀心里都很担心烧框爆框,用了碟刹,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算是很大很长足的进步。另一点就是刹车力度和手感真的不是C夹可以比的,高手们说油碟可以增加入弯极限,但是对我来说,增加手感舒适度才是最重要的。

桶轴在公路车上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有的尝试。缺点是拆装速度会略低于快拆的便捷性,重量也会略沉于快拆。但是如果油碟的加入,再使用快拆的话,可能会相对麻烦一些。在使用油碟的前提下,桶轴可能是目前解决方案中最好的一个。

总结一下这辆车的大概使用情况和对这辆车的简单评价。

电变和机械变速完全是两回事儿的产品。除了情怀,机械变速完败给电子变速,我曾经也不承认这点,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如果还不承认,那真的就是顽固,不是保守了。

码表暂时没买,准备买百锐腾330或者佳明520。还在犹豫(其实就是钱的事儿)

车辆到手骑行了大概有300公里左右的里程了吧,暂时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和之前的PROPEL PRO那台车比的话,巡航速度下降了,保持速度略微困难了一点。车子重量也从7.62公斤变成了8.11公斤了。但是提高了太多太多手上的感觉以及对路面的宽容度也有所提高。在急加速的时候真的是比PROPEL好一些。爬山就不用说了,毕竟定位的就是爬坡兼顾大组。刹车随叫随到了,也没有讨厌的遛鸟声音了(软木刹车皮接触碳圈的声音),从不担心爆框问题了。

其实在2014年就接触过TREK DOMANE 6.9 DISC,给我的感觉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舒适。当然售价59800也不是我能承受得起的。相对捷安特24800的售价来讲,能体会到相似的感受,更容易接受,而且这时候对比美国的售价,简直堪称良心。

全世界最便宜的捷安特和Shimano都在中国,在国内选择这两个,还是很没错的。

在TCR ADV PRO 1 DISC和DEFY ADV PRO 1之间也做了一点儿思想斗争,后来因为涂装问题,还是选择了TCR而不是DEFY,但是我内心是无限大爱DEFY的坐杆设计的!

车架刚性真的没得挑,摇车、提速完全不拖泥带水。GIANT SLR1 DISC轮组采用的DBL编法虽然我用的感觉不明显,但是这个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一点。

油碟在公路车上,最终连带所有配件的话,大概比C夹电变的配置要重了500克左右。500克的代价是否值得去付出,也要自己衡量一下。但是油碟确实在放坡过程中能带给你最大的收益。并且刹车手感和夹器对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桶轴出现在公路车上一般也是仅限于油碟,原因是桶轴拆装都不会造成蹭碟。

电变将会是未来,但是价格确实是真不便宜。手感其实并没有机械的来的爽,但是不得不说在极端情况下,还是非常有优势的。(产品的性能通常体现在极端情况下,而不是普通状态下)

真空胎加上自补液,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头两天发现前轮有个自补液的补孔,应该是扎过了,这个情况我完全不知情。

不对称前叉、后上叉设计一定会逼死不少强迫症。

整车没有一根传统线管,不用考虑定期换线、维护的程序,油碟维护周期也非常长,这点非常爽。

配件基本没有任何通用性,比如来令片使用的L02A或者L04C,国内目前没货。12毫米桶轴更是难寻。

正如某骑的评价:能上能下能长途。

"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首晒# 满满的诚意...》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