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顿 新版 UM Pro 50 五单元动铁耳塞使用总结(包装|做工)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三耳工作室
-
摘要来自:2019-04-19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老江湖的新套路—Westone 威士顿 新版 UM Pro 50 五单元动铁耳塞评测》的片段:
新版UM Pro 50也许是威士顿历史上“表面功夫”做得最好的耳塞。佩戴舒适度无需多言,还是熟悉的配方与味道,几乎对所有人而言,威士顿耳塞在长时间使用时的佩戴感都是非定制耳塞中最舒适的。而在做工方面,新版UM Pro系列腔体表面的平滑度与各处接缝的接合精度相比过去的产品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时隔多年这个美国品牌终于在中国代工厂的手里将产品做工提升到了主流水准,脱掉了学生时代的T恤裤衩,换上一身帅气西装了。对于这样的变化,老用户如我会无比欣喜,而初次接触威士顿的新烧友应该也不再会有所顾忌——当年我就是因为论坛里无数关于UM1“裂管”的贴子而转投其他品牌,否则早两年我就已经掉进了威士顿的坑,哪还有后来被CK9毒到成为铁党的事括弧笑。
事实上,威士顿当年的凭借UM1、UM2在各种耳机论坛里是有着极高的讨论热度的。除了对做工方面的批斗,大家更多的争论还是在其声音上——喜欢威士顿耳塞风格的人对其中频与人声的处理如痴如醉,而不喜欢的人则可以用一个“闷”字构成了全部的负面。直到今天提起威士顿,不少人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威士顿的新耳塞与曾经的形象对号入座。然而在我看来,这种穿越时空强行匹配的做法或许并不准确——威士顿这几年已经从曾经单一的UM系列产品线衍生出了全新的W系列,而UM系列在更新后又整出了“离经叛道”的AM Pro系列,产品型号的数量更是翻了数倍。
凡事皆有始有终,或许应该重新认识威士顿这个品牌的声音了,从这条新版的UM Pro 50开始。
善解人意,打动人心——我想用这两个词来概括UM Pro 50这条耳塞。
温和耐听的风格之下,中频与人声依旧是威士顿的招牌,UM Pro 50也不例外。然而这种优秀一以贯之却并非一成不变,在UM Pro 50这条耳塞对中频的处理上,我见识到了一个更富有音乐性的威士顿。
总体来说,UM Pro 50的中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倾向性,就像一碗散发着小麦本身香甜气息的面食。与油泼辣子这类重口味的调料相比,UM Pro 50对中频的修饰与染色似乎遵循着一种“原汤化原食”的逻辑,这让这碗面的口感更加温润。一首歌曲的情感或许并不复杂,但简单的滋味却能在UM Pro 50的“咀嚼”下不断酝酿与发酵,听完一首歌仿佛一碗汤面下肚,温和的热量从胃部逐渐向身体中扩散,给人带来一种愉悦舒畅的满足感。
具体来说,UM Pro 50的中频继承了威士顿传统意义上优秀的密度,饱满丰盈而不显滞重,对细节的刻画丰富具体而富有层次感;声音的线条细致而柔韧,具备一定的力量感,与过去威士顿宽松的中频相比更多了一份活力,动感与活力——这两个曾经似乎与威士顿关系并不密切的词汇如今在UM Pro 50的中频上呈现出来。
或是因为单元数量的增加,或是源于威士顿调教的改变,新版UM Pro 50的中频所刻画出的人声与各种器乐之间有着同级标杆的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分强调人声的丰润与抓耳,也没有一味追求明锐的音色和紧致的线条。UM Pro 50的中频就像是相机测光系统里的那个18%中性灰,准确而协调,这使得UM Pro 50不仅对各种人声都有着温厚而绵实的诠释,对各种中频段器乐的表现力也十分饱满,无论是吉他拨弦时的颗粒感,还是各类铜管类乐器的柔美音色和细腻光泽,都被刻画的淋淋尽致,精准而生动。
UM Pro 50的低频部分下潜优秀,而弹性与泛音控制都较为适中,可以说这条动铁耳塞的低频已经丢掉了“敲铁皮”的帽子,应付大部分的泛流行音乐都不在话下,但对极端密集鼓点的表现还是会让人觉察到其在低频动态与瞬态上的些许欠缺。值得称道的是,与中频部分的处理手法相似,UM Pro 50在低频与中低频衔接段的细节保留相当完整,用UM Pro 50这条耳塞欣赏大提琴独奏是我这段时间来最喜欢的一件事,结像清晰的大提琴声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无处不透露着成熟优雅的气质。
UM Pro 50的高频并不追求明亮刺激的音色,在保证中高频衔接的和整体声音通透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的保留,对小提琴的演绎并不缺乏细密柔顺的线条感,充分的泛音保证了一定的润度,但整体的风格依然较为扎实和朴素。这种全频段优秀的衔接在UM Pro 50对钢琴声音的塑造上最容易体现出来,兼具厚重感与穿透力的琴声让演奏者每一次对琴键敲击的力度都能轻易被捕捉,而这种对力度的把控也更容易让听者体会到演奏者对作品注入的情感。
在这个高端产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任何一条“塞皇”的声音密度与瞬态动态素质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都毫不逊于酣畅淋漓的SNIS-800。然而在“塞皇”们满汉全席般的震撼之外,UM Pro 50对音乐的表达方式同样配得上高分,因为这条耳塞在处理音乐时有着不少旗舰产品都不具备的一种气质——从容不迫。
如果理解这种从容不迫呢?看过电影《饮食男女》的朋友一定会对片头老父亲做饭的表演记忆犹新,其处理食材手法之娴熟、同时准备多道菜肴时的有条不紊,无时不刻不显露出自己“过来人”的气质。寻常的食物在他的厨房里活色生香,整个烹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我相信把同样的工作交给现代工业的流水线,同样可以制造出高品质的菜品,但是用这种方式做出的食物或许就会少了我们常说的“家的味道”。
UM Pro 50也是这样一位“过来人”,它所展现的从容不迫是建立在威士顿这个品牌对音乐近六十年的理解基础之上,这种气质可以具体到UM Pro 50演绎的每一首歌曲中:从前奏开始,听者可以清晰的感知到每一种乐器甚至每一个电音的细节是如何在一首歌曲中起作用的:这一个小节进人声,下一个小节左边多了一轨木吉他,陆陆续续地又多了架子鼓,失真吉他、手鼓、弦乐组、和声等等等等,各种器乐都被UM Pro 50按部就班地摆上了舞台,而他们之间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令人拍案的分离度与呼应感,整个场景犹如升格镜头下的慢放画面,在UM Pro 50对各频段细致的刻画下,每一个音符都极具现场感,仿佛能让人看到乐手们演奏时乐在其中的表情。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UM Pro 50的声场表现。这条耳塞的声场既没有为了流行音乐所谓的氛围感而刻意收紧,也没有追求绝对的大空间大场面。在UM Pro 50的表达里,你既可以在聆听各种流行音乐时置身Livehouse,也可以在欣赏古典音乐时端坐于交响音乐厅——这条耳塞对不同的音乐能给予恰当的声场表达,而这种表达的基础就在于这条耳塞对于各种人声和器乐表达的准确性。当每一种器乐在一个统一的维度下都被相对准确的刻画和表达时,它们各自间的关系就已经自洽了——这不仅仅是人声与器乐的关系,还包含各种器乐之间的定位感,层次感与强弱呼应。UM Pro 50对这些环节的处理就像是一位从事混音工作多年的老师傅,他即是长者,更是智者——各种鲜活生动且富有感情的声音在他的调控台上被他精密而娴熟的安排,而每一段音乐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性与逻辑性也同时被挖掘了出来。
威士顿耳塞为不少人所称道的“慢性中毒”的特点,表面原因是其对声音温和耐听向的处理,内在实则是这种将音乐里感性的听感和理性的表达相结合的结果。这其实不难理解——威士顿的UM系列以及衍生出的UM Pro系列耳塞,本身就是为音乐人准备的舞台监听产品。内在的规律性与逻辑性让UM Pro 50并不专注于某一种音乐类型的表达,而是对所有类型的音乐都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有的耳塞热情似火,有的耳塞细腻悠扬,这些气质上的差异使得每条耳塞都有着自己相对的适应面,而UM Pro 50的风格给自己带来的适应面就是——主流。在最主流最通俗最流行的音乐中,人声一直是音乐情感传达的核心,乐手则往往是情感表达不可获取的催化剂,当UM Pro 50将这种直抵人心的感性与理性投射给听众时,无论是人声还是器乐都拥有了俘获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给这条耳塞“善解人意,打动人心”评价的原因。
不用再去举例歌手或者专辑了,直接把格莱美,金曲奖,红白歌会近十几二十年的曲目加进播放列表,开启随机播放,UM Pro 50的杀伤力几乎无死角的覆盖了这些劲歌金曲。另一方面,对器乐不俗的表现力也赋予了UM Pro 50在爵士乐与古典乐上相当的实力,而我个人觉得UM Pro 50更适合聆听一些主题较为通俗的作品,比如热情洋溢的柴小协,又比如对歌剧的演绎,表现都可圈可点,过于沉重而深刻的音乐作品似乎与这条耳塞的风格有所出入。对于ACG爱好者,UM Pro 50的表现要一分为二,一方面这条耳塞对各类OST都有着极为优秀的演绎,而另一方面UM Pro 50的人声表达方式完完全全属于三次元,与二次元里“萌音”向的人声并不合拍,追求超现实感风格的人声表达对于UM Pro 50来说基本可以认定为音乐车祸现场。
即便有着较为全面出色的表现,我并不认为UM Pro 50适合所有发烧友。相反,威士顿的耳塞其实一点也不适合某种意义上的“硬核”发烧人群。威士顿的耳塞与同级产品往往不具备绝对素质的优势,追求低频气势所带来的震撼或者高频部分云端漫步般听感的人群未必会接受威士顿的产品;同时,尽管横向与纵向的空间优秀定位感精准,UM Pro 50整个声场的立体感与某些追求“脱塞感”的产品相比尚有差距。UM Pro 50不俗的器乐表现或许会吸引到一部分追求声音平衡性的烧友,但威士顿的平衡依然建立在中频为主的基础之上,与绝对意义上的三频均衡还是有所区别的。
凭借着威士顿招牌的中频,UM Pro 50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产品线上的其他耳塞。同系列的新版UM Pro 30对人声的演绎并不比50逊色多少,对于初次接触威士顿,想要感受其中频人声特点的烧友,这条耳塞更具性价比且更易驱动;UM Pro 50相比30除了解析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大的进步在于中低频与中频的密度,这也让50具备了30所没有的器乐表现力,作为UM Pro 系列的旗舰,50的表现当之无愧。威士顿的耳塞对播放器的声音风格一贯不怎么挑剔,对于UM Pro 50,你只需要为它准备一台手机驱动力水平以上的前端设备即可。
而在威士顿另一条产品线上,作为W系列旗舰的W80会更加注重人声的表达。相对于UM Pro 50,W80对人声的聚焦更加专注,器乐会时不时走出声音画面的景深范围;而UM Pro 50则更加注重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平衡,虽然焦点依然落在人声上,但整个画面用更小的光圈获得了更大的景深,各种器乐的刻画相对清晰。毫无疑问,W80有着威士顿当前最具代表性的人声,而UM Pro 50在威士顿的产品中独具特色。
那么该如何选择呢?要不要为了更具代表性的人声与更优秀的素质选择W80呢?这个问题就像威士顿的麻花线一样令人纠结。UM Pro 50当然是一条值得称道的好耳塞,能在风格上做到理性与感性交织、气质上做到雅俗共赏的产品并不多。如果只能选择一条耳塞,UM Pro 50会是我的选择,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条威士顿,我还是会选择W80。或许那个更加温情的人声是我割舍不下这个品牌最初与最终的理由。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难过。UM Pro 50让我找回了难得的单纯属于听歌的快乐,与他的相遇就像与挚友的久别重逢,我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可宴席终究会散场,天亮之后我们都会回到各自的人生轨道,继续属于自己的也许是最主流最通俗最平凡的生活,而我又有什么办法让这位朋友一直留在我身边呢?
当然有啦!——新版UM Pro 50的包装和做工虽然谈不上惊艳,但也已经很难让人挑出毛病,而针对主流音乐的调音配合威士顿极佳的佩戴舒适性,作为礼物馈送亲友那是再合适不过~不如找个机会送条UM Pro 50给女朋友,这样我就可以随时随地名正言顺的蹭听了哈哈!
嗯,就这么决定了!等我找到女朋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