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亚动力 Dt1350 耳机使用总结(参数|阻抗)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核糖体
-
摘要来自:2019-04-12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流过耳边的清泉:beyerdynamic 拜亚动力 便携旗舰 Dt1350 小测》的片段:
耳机重量191克。
放在附赠的耳机包中整体重量404克。
耳机包长:205mm,宽:195mm,厚:43mm
和杂志的大小比较。准备入的可以和自己的包比比是否合适。
附件包括耳机包、飞机上用的转接头和3.5转6.25接头,还配有一小包干燥剂。
耳机包内做出了相应形状的凹槽,可以将耳机卡在里面防止晃动。其实个人一直更喜欢T50p的耳机包,中间是空的,可以在其中放一个前端(国砖之流就算了)。
T50p的耳机包,借的图,供参考。
再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耳机的接头,3.5转6.25接头之间的连接是有螺纹的,而非一般耳机中简单的拔插设计。非常值得称道的细节。
为了能让各位更有概念,我们特别邀请到来自创新的老牌明星Live自曝三围,和1350进行对比。大家掌声欢迎!
Live自重:201g
评价头戴耳机,舒适性历来是评价的标准之一。我们也常常在头戴耳机的测测评中看到一个词:夹头。
可是“夹头”实在是个太虚的概念,每个人脑袋张的都不一样。为了能尽可能将“夹头”的程度量化,鄙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压力传导杆(采用轻质泡沫材料,以减少其自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其实就是切了块地垫宝)将夹头的力量反映在电子秤上。家中条件有限,不能将实验做的极精确,但求以Live作为参照供大家有个参考(相信Live的保有量还是比较多的)。
头戴耳机头梁都是可以调节的,今天每款耳机采集两组数据:
第一组:Live将头梁缩到最短,1350将头梁调至恰好可以放在耳机包里的长度(如果调到最短就实在太短,失去参考意义了,以个人观察实验采用的长度和Live的最短头梁状态还是有可比性的)
第二组:将两款耳机都调至鄙人适合佩戴的头梁长度进行实验。鄙人脑袋大小算中等吧。以下会列出具体数据。
以上两组实验均将两侧耳罩扩展至本人脸部宽度的 。
作为Mythbusters的死忠,本应坚持将实验做到极致的精神。恰巧家里有大脑袋领(Lao)导(Po)一名,是很好的实验对象,无奈今天小二子生病,去医院折腾一圈回来码完字开始实验的时候已过半夜。如果有幸能参加此次众测,到时候会将几款耳机放在一起进行这一"终极"实验的。
第一组实测图
请原谅实验条件的简陋,实验采取了几套不同的方案,效果均不理想,且现在是凌晨,在家里大动干戈怕被打。所幸最终采用的这个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1350夹头力量:422g
Live夹头力量:376g
本人脑袋参数:
左右两耳根间宽度(图中蓝线):160mm——不要问我怎么量出来的,半夜三更把脸贴在桌面上,尝试了n种办法,终于测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数;
电子秤厚约38mm,也因此将压力传导杆做成了约120mm的长度。
左耳孔以绕过头顶的路径到达右耳孔的长度,也就是头梁的实际长度(图中红线):380mm。
第二组实测图
1350夹头力量:384g
Live夹头力量:326g
这三四百克是什么概念呢?提供一个参考,手边一包软中华,实测22g。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1350是压耳式的,Live是罩耳式,因此压在耳朵上的接触面积差别还是蛮大的。
上图中是我做的两款耳机耳罩的模版,金色为Live,黑色为1350。实际测量Live耳罩的接触面积约为1350的1.5倍。也就是理论上来说说如果以压强来测评夹头程度的话,Live是1350的2/3。实际佩戴的感觉也是如此,看一场电影下来,1350会觉得耳朵疼的,Live会轻松很多。
原本还有第二个实验,要测试一下耳机的隔音效果。
1350和Live都是封闭式,使用感受上来说隔音效果却差别很大。在1350面前,Live充其量只能算半封闭了。但同时也带来了1350的一大缺憾——听诊器效应严重。
音源播放煲机低噪(就是收音机收不到台时候的沙沙声),戴上耳机,测量听不到音源声音的时候和音源间的距离。
测试时间为深夜,力求不会受到其他杂音的干扰。
在这里要特别多句嘴,说说1350(以现在的眼光来说,应该说是1350G)的死对头——森家的Amperior。这款耳机号称是为DJ而设计,封闭能力极佳。鄙人的Amperior尚在由美利坚回来的途中,到手后也准备和1350来PK一番。
近期美国新蛋Amperior的动作颇多,详情可参考鄙人前几天的爆料:SENNHEISER 森海塞尔 Amperior银色官翻版$119.99
很不幸的是,测试结果区别并不大,个人认为不具备参考意义,实验失败。如果此文还有续篇的话,希望能找到一个很合理的测试方法。
说说听感吧。在开口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鄙人不是大神,也不想作大神。鄙人所能提供的也只是比大多数消费者常用的手机、集成声卡直推略好的使用环境。况且这里不是耳机论坛,这里是大妈的地盘,这里的看官大多不知道大神您的大奥为何物。攥着手中仅有的几两银子自娱自乐、聊聊天、简单地交流交流,对我等来说足矣。
3、4号嘉宾出场!
创新Digital Music Premium HD USB声卡,入她,依旧是为了适应当时出差便携和配笔记本的使用环境。当然价格和很不错,国行常年800元往上,美亚常年84刀左右。13年黑五美亚54刀入手,此后未见类似价格。
创新ZX硬盘播放器,歪名“古典小神器”,已经无需再多解释。
(不知不觉之间,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也已经是一名创新党了)
1350是出了名的吃前端,我所用的创新USB声卡内置耳放,号称可以伺候二三欧的耳机,但推1350却始终觉得欠着火候,试过USB2.0、3.0,本子推、台机推、USB+变压器供电推,区别不大——这也是我成不了大神的原因吧,水平有限,呵呵。
1350是典型的拜亚声,高音极其出彩,日常听个小编制、New Age妥妥的。吾之最爱是用她来听小提琴,总是在琴声响起的时候被一剑封喉。记得1350拿回来最先听的是Shaham版本的《梁祝》——最爱,没有之一,在Dt235的耳罩中,Shaham的琴声犹如拉锯,而1350,就是耳机测评里面常见的那句话,好像人在你面前一般。
至于低音,有人说1350的低音如何如何烂,但我听到的却不是这样,平时所听的New Age、小编制之类低音并不多,因此当1350不经意之间送来一个丰满、有弹性的低音时,会觉得小小感动。
但是——对!我要说但是——用1350听流行……好吧,我不想说什么了,听流行我都用Live。
对1350的测评,度娘能给你列出很多,鄙人就不班门弄斧了。鄙人更希望如果能有幸参加众测,能为各位看官提供1350、1350G和Amperior之间针尖对麦芒的对比测试。
最后,说说1350和Amperior之间的恩怨情仇吧。
同为四大耳机厂商的作品,一个出自拜亚,一个来源于森海;同为纯正的德国血统;同样是封闭、头戴、压耳式耳机,甚至都采用了双头梁;同样的价位(国行都在2000级别,在各种优惠捡漏情况下可以做到1000左右)。
要说Amperior,不得不说HD25——森家于1988年推出,相信比不少看官的年龄都大吧——20多年来出过n多版本,常见版本阻抗70欧。近些年森家为了适应现在类似于手机直推这样的使用环境在HD25基础上推出了18欧的Amperior,甚至在Amperior的包装里面还专配了一根苹果适用的耳机线。
再来看看1350,仅从参数来看,和HD25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和其子Amperior似乎也就阻抗上的那点差别了。可是,最近,拜亚竟然出于同样的目的推出了1350的“低阻抗易推动”版本——1350G,对了,就是参加此次众测和魅族 MX4 Pro联袂登场的1350G,箭头直指Amperior。
此刻,天已微明,鄙人头戴1350,等待着太平洋那边的Amperior,手边摆着同为2200元级别价位的华为P7,眼望着大妈挂在墙上的“声动组合”海报,只能强制着让脑中苦想着各种新的实验,以解相思之苦。
我是华丽的分隔线,我又来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究竟这5位英雄能否有缘捉对厮杀,一决高下?
究竟相机后面排成长队的萌宠们(我知道你们看到了!)有没有机会露一鼻子?
且听下回
啪! (醒目击案之声)
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