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203FE中画幅胶片相机使用总结(画质|跑焦|中画幅)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professor_y
-
摘要来自:2019-07-17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电子化冲击下的哈苏 上篇:Hasselblad 哈苏203FE中画幅胶片相机开箱》的片段:
当然大家也知道,胶卷摄影里机身只是一个盒子,一个好用的机身不会改变画质,只有胶卷和镜头会影响。这时也就让我请出让我买这台相机的那个决定性因素:FE 110/2
蔡司Planar FE 110/2。哈苏的辉煌成就,蔡司至少要分半杯羹。在110/105这样的焦距下f2的光圈在135画幅上都算相当大,更何况把这样的设计放到更大的中画幅里。等效到135画幅是60mm/1.1,号称中画幅里的“夜神”。这只FE 110镜头是基于2000系专用的F 110,改进了镜片工艺和增加了电子触点,专为200系设计(镜头没有镜间快门,依赖机身焦平面快门)。Planar结构的优秀毋容置疑,光学表现非常顶级的镜头Otus 85就是使用Planar结构,还有索尼的50ZA。得益于大光圈,这支镜头可以带来最好的哈苏取景器观感,没有之一。不过全开光圈时景深很浅,自己经常偷懒取景不开放大镜,然后就时不时跑焦了。但是打开放大镜又影响取景速度,只好做一个佛系摄影了 但抛开对焦问题,因为这台相机有A档才赋予了它扫街的可能性,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样片除了最后一张是反转片用哈苏X5扫描,其余皆是负片和电影卷,富士SP3000扫描。
中画幅除了适合拍人像,本身的画幅优势也很适合风光拍摄,这时就需要一支超广角镜头了。方形的取景在构图时和传统的相机还是有不小差别,特别是在拍摄风光时。哈苏自己有一支非常传奇的优秀广角镜头(其实可以算是机身了)-SWC(SWA)系列,采用蔡司的Biogon结构。这个设计可以带来几乎0畸变的边缘成像,但这种设计的镜头后组非常接近焦平面,如果放到单反上去肯定会把反光镜撞个稀巴烂。所以哈苏特地设计了一个机身给这支镜头,这是一台外接取景(有视差)和估焦使用的相机。
但是最终我还是没考虑它。一来最后期版本的905SWC产量稀少且价格高昂,二来Biogon结构从五十年代诞生之初就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上限,以至于过了半个世纪蔡司都没什么很好的办法继续挖掘它的潜力。最终选择了现时这一支Distagon CFE 40/4 IF FLE,等效135画幅等于22mm/2。选择它除了拥有电子测点可以充分发挥机身测光的优势,镜头本身的画质也是达到了哈苏系统的顶级水准。画质可以和905SWC分庭抗礼,至于谁好谁坏我就无所谓了,这种争论跟梅罗之争的论调一样没营养,都是好东西买了就好好拍不好吗。Distagon结构也是非常优秀的设计,它的反望远设计可以为单反留出相当大的镜后距从而容纳下反光镜,或是在数码时代能对CMOS的成像画质更友好而不像Biogon一样。这支镜头可以算是蔡司在超广角领域的又一杰作,采用了非常多的技术,是哈苏最后停产的V卡口镜头之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支镜头是进入了21世纪之后才推出的。相比起他的前身,蔡司优化了设计和镜片工艺,加入了FLE浮动镜组提升画质,IF后缀意味着它是内对焦镜头。唯一的缺点就是体积完全失控了,这支镜头1.3KG,93mm的口径...感觉我的麒麟臂已经不够用了
来一个上机照能更容易看出实际体积
不过当看到成像的结果,一切的不便都可以抛诸脑后。广角镜头的宿命就是该和反转片在一起。
样片全部是反转片,哈苏X5扫描。原始分辨率是8000*8000,但是张大妈是不允许这么高像素的相片存在的,所以只能全部压缩了。为了向大家展示中画幅的分辨率优势,第二张图是第一张的原分辨率100%放大。
总结
加入的电子部件(还)没有影响可靠性,在我使用的这大半年里我从未遇到过任何故障;测光准确度很高,测光范围EV0.5-EV21.5,有经验的使用者只要懂得选择测光区域,A档绝对可以信任;专门开发的一系列FE镜头素质非常优秀,而且不影响兼容哈苏原本的配件。以中画幅的设计难度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哈苏在电子时代交的第一份答卷可以让人满意了。
优点:
·中画幅胶卷本身的画幅优势,加上镜头系统的素质带来高分辨率画质。
·优秀的操作性与可拓展性,大幅提高了拍摄效率与曝光准确度。
缺点
·加入的电子部件导致重量激增,203FE要比503CW重了足足三分之一。
·对于风光拍摄而言,胶卷和扫描开销大。
哈苏作为当时的业界大佬,在电子化时代的来临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晒太阳,而是积极进取改变,与蔡司继续缔造佳话。只不过故事的最后通常都不是最美好的,一些老对手在电子化前夜就跪了,哈苏在电子化时代给自己拼到了一张数码时代的入门券,却没想到最后输给了自己人...下篇已经构思好了,放一张预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