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籁 P2 入耳式耳机(黑色) mmcx立体声使用总结(接口|佩戴|做工|外壳|线材)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趣听】消费类耳机评测 篇二十九:MEE audio/迷籁 P2入耳式耳机测评报告》的片段:

这款耳机采用了通用性更为广泛的MMCX接口,相比起0.78mm插针接口来说,MMCX接口有着更好的兼容性,选择相关线材也更加容易些。在P2上,MMCX插口的紧密度还是很高的,线材并不容易脱落,线材的插拔也不会很困难。


P2的外观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槽点,整体都比较中庸,并不会显得多么特别,但是这样通体黑色的设计,也更加容易被人接受。正反佩戴都有着较好的舒适度,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腔体接缝处存在一定瑕疵

说完好的,就要说一些这款耳机的不足之处。在做工方面,P2让我们有些失望,或许美系的耳机产品都不太注意做工?但是我们认为至少不应该出现类似瑕疵的低级错误。可以通过图片看到,P2一侧腔体的接缝部分存在大概2-3mm左右的瑕疵,这并不是漆面的问题,也不是胶水的溢出,而是塑料部件本身的问题。


并且可以很清晰的看到,P2的接缝部分有着明显的胶水溢出,这些做工方面的低级错误我们认为作为一家成熟的耳机厂商是不应该出现的,这显然是在品控和出厂质检上的不注重导致的。当然我们更希望这样的问题只是个例。

不知名的“盖子”

质感一般的塑料外壳再加上不严谨的做工,很难让我们对这款耳机再提起多少好感,毕竟这款耳机的售价达到了499元,在国产耳机日益成长壮大并且逐渐提高做工和声音表现的今天,将这样的一款耳机拿到市场上,很难有让人购买它的一些欲望。


线材方面,P2并没有使用当下比较流行的麻花线,或许考虑到了这款耳机可以以两种方式佩戴的可能,线材并没有在末端设计热缩管耳挂或者记忆铁丝耳挂,因此如果采用绕耳式佩戴的话,这条弹性颇高的线材总是不能很好的固定在耳后。

线材末端并没有设计耳挂

P2的线材整体较粗,最粗直径达到了2.95mm,和常见的头戴式耳机线材粗细相当,在入耳式耳机当中已经算是非常“粗壮”的类型了,不过P2的线材有着较高的弹性,并且线材相对偏软一些,唯一的不足应该是平直度较差了。


这款MMCX接口线材附带一个单键线控MIC,这个线控的做工实在是让人无言以对,尽管不是金属材质的外壳,但是在轻微的摇晃下,线控按钮就会发出异响,这让人很难受。分线卡的设计也显得非常“粗壮”,橡胶材质的分线卡体积较大,呈“Y”字型,带有束线块但无法越过线控。

最粗线径约为2.95mm

单键线控MIC做工一般

3.音质部分(耳机的声音表现结论较为主观,以下内容仅代表趣听观点。如有可能,我们建议结合其它媒体发布的内容一同进行参考。)


声音表现在P2官方的详情页当中屡次被提及,并且这款耳机在MEE audio品牌旗下属于“HiFi耳机”序列,尽管做工和外观或许都不太能令人满意,那它的声音表现又是否能成为其核心的特点呢?。


根据官方的介绍,P2使用了一枚10mm的动圈单元,阻抗只有16Ω,而且灵敏度也达到了103dB,乍一看好像很容易被驱动的样子,并且“易驱动”也是这款耳机的一个特点所在。

正戴方向

在单元的配置上,P2显得相对保守一些,没有使用圈铁单元的组合,并且根据官方的介绍来看,这款P2的声音走向要相对于旗下另一款型号为P1的耳机更加偏向低频一些,并且有着“温暖平滑的声音”。这样的说辞是否证明它在声音风格上也是继承了美系耳机一向偏爱中低频的风格?


本次测评主要使用手机作为前端,使用YAMAHA UR22MKII专业声卡做为辅助参考。对比参考TFZ KING II、晨木ST08、KZ ZS10、飞利浦S2,本次测评样机已经过50小时常规音量煲机,以下内容基于煲机后得出,不涉及开声试听(我们也没听)。试听曲目参考《趣听耳机评测试音集》。

索尼Xperia XZ1智能手机

苹果iPhone6s智能手机

YAMAHA UR22MKII专业声卡

听感与风格印象:P2的整体声音风格并没有官方宣称的那样“暖”,反而听起来有些拘谨,声音风格比较单薄,整体的解析力一般,相比起飞利浦S2、晨木ST08来说没有什么优势所在,与TFZ KING II更加没有可比性(价格不在一个层次)。


P2的声音风格你很难与你接触到过的其它美式耳机能相提并论,它的声底比较干净,但是整体的风格却难以让人喜欢。与官方介绍的偏低频风格有着很大的出入,其实P2的三频分布都比较均衡,反而与监听耳机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偏向于比较直白的声音。


不过P2的整体素质相比起ST08、S2这样偏重解析力的耳机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要奢望这款耳机会有着多么好的声音素质。P2的在听感上并没有什么能让人值得注意的地方, 声音比较紧致,如果硬要去形容的话,甚至可以用“塑料味儿”来说。


P2的声场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不算大,由于整体解析力并不算很好,因此它的声音摆放和定位也只能算得上入门水准,它并不能给你相对宽阔的声场表现,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至少不会像一些低价位耳机出现声音一篇混的情况。


对比晨木 ST08

高频:其实P2的三频分布是比较均匀的,没有哪个频段有特别的突出,包括它的高频部分。但是这条耳机的高频素质却很难让人去给它一个好的评价,因为它的高频动态很容易在驱动力较强的前端上失控,这一点反而在驱动力较差的手机端有着较好的改善。


诚然,P2对于前端的要求并不算高,对于它本身的素质而言,即使驱动力并不怎么样的XZ1对它也可以有着良好的驱动,反而在UR22MK2声卡这样声音偏冷并且染色较少的前端上,P2的高频显得有些凌厉,并且在中高频的过渡上反而显得更加生硬。


但是事实上P2的高频素质比较一般,不论在动态上,还是高频的延展性以及细节方面,都与比它价格更低的ST08、S2甚至KZ ZS10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过P2的高频并不是影响它整体听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频:要说听感方面的不足,P2在中频方面的表现可能是这条耳机最不尽人意的地方。它的中频密度并不算高,但是解析力尚可。相比起KZ ZS10和TFZ KING II偏重密度和解析力的中频来说,P2的中频要较为松弛一些,反而与ST08有些相似。


在人声表现方面,由于较为松弛的中频,人声的密度和结像并不算好,甚至有些细微的桶音现象,并且P2的人声反而和KING II一样属于比较靠前的那种,但是就听感而言,P2的人声表现很难令人喜欢。我们也听过很多美国品牌的耳机,它们大都将人声调的相对靠后一些,但是密度会更高一些,反而P2的这种风格真的有些奇怪,因为即使是三频均衡并且声音偏冷的监听耳塞,并没有见到类似P2这样的表现。


我们认为P2这种听感有些怪异的缘故还是要“归功于”它的中频表现,整体较为松弛且靠前的中频,让这条耳机在没有大量高低频细节的时候听起来有种“塑料味儿”,并且很难找到一部分精致的感觉。

对比飞利浦S2

低频:与较为松弛的中频不同,P2的低频却比较紧致,但是它的低频量感很少,与包装盒上的介绍完全不符,甚至我们通过修改播放器EQ值来将低频的量感调大一些,只能换来低频方面的失控,这个很奇怪。


P2的低频密度较高,并且有着很不错的动态表现,但是在下潜上却非常的一般,这听起来仿佛是在用力的敲梆子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馈一样。当然也不可能奢求在P2上可以找到“重低音”的感觉,它的低频风格听起来非常像单单元的动铁耳机一样,听感其实并不好。


因此P2也确实不能放在“冷声”的序列里,这条耳机的整体风格依然是有着暖声的取向,甚至我们认为它在解析力一般的前端上要明显比在高解析力的前端上要好听很多,尤其是低频部分,比如XZ1较肥一些的低频要更加适合P2的低频风格。

对比KZ ZS10

总结:其实看到这里我们也很不愿意给P2这样一种评价,但事实如此,我们也并非是故意去“黑”这个产品,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在这款产品上发现什么可以值得让人留意的两点,倒是缺点和不足我们却找到了很多。


毕竟P2是一款售价达到了499元的产品,与它同价位的产品比如飞傲FH1,或者价位更低的飞利浦S2、晨木ST08,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竞争力。并且在ST08的测评当中我们就对其做工方面进行了批评。但是在P2做工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的低级错误。


客观地讲,不能光因为这是一个来自于美国的声学品牌,就可以以这样的一个产品来面对消费者,在我们看来,P2也许在更低价位的产品区间中,还有着一定的竞争力。因为就声音表现来说,P2这款500元价位段的产品,无论是声音表现,还是其它方面,很难让人为他去买账。


选购建议:我们认为P2仍然是一款不太成熟的耳机产品,因此不太建议做为500元价位优先考虑的产品。


优点:易驱动,佩戴舒适,可换线材。

缺点:听感一般,声音素质一般,做工较差。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趣听】消费类耳机评...》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商品百科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