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音K5耳机使用总结(舒适感|音质)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一次搬八块砖
-
摘要来自:2019-06-24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耳机,一个感官上的享受,击音(iGene)K5初体验》的片段:
(你可以选择简单谈下商品的使用感受,当然也可以进行详细的性能测试,如手机可以测试相机、续航等等)
耳机最重要的两个感受:舒适感和音质;功能只是耳机的扩展,但戴上的舒适感是人最容易察觉和最容易反感的,音质只会埋怨,但头戴或者入耳不舒适会直接导致舍弃不用,所以这里侧重讲这两个使用感受
舒适感
首先好评的是官方称的蛋白质皮套
对耳朵的贴合程度确实不错,能包裹整个耳朵没有不适感,在这点上,确实有做过对应的措施,但下面的一个感觉,这个好感的加分都不够减分
耳机的金属调节宽高过小,导致会对两耳造成压力,令头顶和两耳造成不适,长期头顶特别难受,如果调高,会导致耳朵两侧有压感,加上金属本身不轻,这个是差评
只能是适中的调节范围,这个压感本身并不是舒适,可能是考虑到无线和运动的考虑力度稍紧,但对我这种刚用第一个蓝牙耳机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适
音质
一般来说,低端看方案,高端看方案和元件,300价位对大牌子来说属于低端,所以都会选用通路方案,音质是个很主观的东西,有人说好肯定有人说不好,没有答案,对大牌子而言调教会有区别,通常都是在软件方案做调教,为什么会有那么厂家用USB+耳机,USB的音频晶片更容易调教和驱动配合耳机,达到能和监听耳机相比较的能力,大多数的板载的芯片远没有专业级,滤波高只能说声音更纯,电流对音频流影响更小,但还有个更重要的就是驱动单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还有创新这样的独立声卡存在的原因,这里面不单单是芯片的原因
我选耳机比较无所谓,但我会看以下的参数,第一个耳机驱动单元材质,第二抗阻系数,第三功率
以下试用都是插线情况下使用的(蓝牙无线部分下面会另外写)
驱动单元结构就注定这个耳机的方案和声音的传递,不能单看广告上的宣传,一定要看具体写的是什么材质,如果一笔带过的,基本你可以放弃这个耳机
第二抗阻,去到专业级对抗阻和灵敏度有严格的要求,这会让你的耳机发挥的更好
第三功率,直白点就是耳机发出大小,这也是有些低端耳机迷惑人的地方,利用低频重低音压制高噪点和不纯,而且最容易令人有震撼的感觉
官方宣传定位高端听感,能媲美2000元的耳机,钕铁硼单元驱动,首先我对钕铁硼是颇有好感,虽然是廉价方案的解决者,但确实解决了很多高音不纯中音不准低音浑浊的问题(神物?非也),至少能让你分清音色
因为是通过电脑的芯片进行的音频解释,很多时候更多考验耳机本身,听上去的感觉满足这个价位的,低频稍许不足(给毒害了,低音的大功率,现在有点喜欢 ),但在高中低三者音色确实值得这个价位,但有点生涩,可能是新耳机的原因,在低音状态会显得短而硬,高音部分也因为这个原因,会凸显比较好,更像是功率不足导致的低音不厚实
这是一个功率的提升器,我没有试过主动降噪的耳机(穷),之前的监听耳机也没留意这个功能,开启后,更像是功率的提升,覆盖范围更广,利用音频的特性遮盖周边的环境杂音,但会导致另外的一个问题,音色不准,听久了会适应,不能说好或者不好,但这确实是一种手段,貌似其他厂的都是用这种方式,索尼和飞利浦的方式是用完全的包裹耳机,大幅度降低杂音,利用特有的降噪芯片来降低,击音相对大厂而言,有一定距离,这也是碍于成本问题,300买个2000的耳机,看起来有点虚,但是就音色部分而已,和几百甚至某些上千的耳机还是有可比较的地方
主动降噪还有问题就是会有杂音,这也是音频提高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
插上音频线后,会禁用无线的全部功能 ,不过这确实正常操作,因为无线的功能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期的错误或者BUG
以上就是我对插线耳机的一点点使用感觉
无线的部分,因为我只有入耳式的QCY T1,那是瞬间的秒杀
事实证明,无论从声音的纯洁程度,还是音色的饱满感觉,差距还是很大的,K5会让你越听越舒服,但QCY只能说有低音会响,当然比几十块的耳机,T1还是很不错的。
其他像续航,我没有测试,听了半个小时无线,内部驱动源是够的,明显是有针对优化过,音色和插线没有太多差异,官方称可以使用3小时,无奈使用时间过段,暂时无法测试,但能插线的主动降噪蓝牙耳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总结
这个价位的选择的范围比较多,或许有更好的选择,但我对这款的耳机的评价是,还是值得推荐
虽然在头戴环节我是很不满而且不舒服,
对音质而言,低音明显不足,下潜不够深,回响和厚度不够,
开启主动降噪,声音明显有噪点,听到的范围更广,低音有提升,带来就是有些失真的感觉
中音音色人声和音乐都比较好的完成,高音调教比较舒适,不会有过尖或者高频振荡失真
一个240的耳机,特色功能我少用,对音质而言,至少会让你越来越喜欢听音乐
第一次写文章,轻喷
文中提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