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亚动力DT1770PRO 头戴式耳机外观体验(工艺|插脚|耳垫)
-
摘要来自:
-
摘要来自:poluozero
-
摘要来自:2019-08-06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蹭听党万岁X4!结果还是 beyerdynamic 拜亚动力DT1770PRO 头戴式耳机》的片段:
就连随耳机附送的收纳箱也是如此地硕大,以至于我想说……朋友你能管一下你家的阿猫阿狗吗,这样老掉毛实在有碍装B啊!
多送一对耳垫这么高大上的事情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而且不只是为了配搭或者满足我们的触感体验,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听感差异,这在后面会说的。
作为监听定位的耳机,弹簧线和3.5转6.25插头也是标准配置了,另外还有1条普通长线,不过我不上台机用,所以基本用不着,直接留在收纳箱的真皮收纳袋里吧。
1770采用专业设备采用3芯插脚,所以除非是定制的线缆,否则还是像我这样老老实实地用原装线去吧。不过这个插头本身自带固定卡扣,而且拔插顺滑清晰,专业的确实是不一样。
其实1770的耳罩造型跟之前的几只白牙耳机是一脉相承,只是耳罩外壳以及两端转轴的连接件改成全金属了,因此分量感更足,而且终于让我感觉到脖子要断的痛感了(真的好重啊)!
另外因为是封闭式的关系,所以两边耳罩各有1个圆形的空气调节孔,用于平衡和控制单元震动时的内腔气压。
而头梁也更加的宽大和饱满,上面的缝合线以及烫压的白牙logo也更加的精细。
我是没有直接比对过,但1770的头梁尺寸貌似比之前的都要小一些,因此即便把头梁拉伸到1/2长度时,仍然会严重破坏发型。
1770确实很夹头,比880、990都要严重,接近于440的水平,幸好耳垫的质量更加,所以才不至于那么疼,但还是不太适宜长时间佩戴。
简单介绍完外观部分,那么就下来就又到了瞎扯玄学的时间了!
先说前端设备吧,iPod touch(转盘)+奏鸣曲iDSD(解码)+徕声GR-1(二房),iDSD的设置按照节奏老贾的说法,调到最大输出功率(他说会自动识别成LO),剩下的交给GR-1去控制。
事实上1770虽然是250欧阻抗,不过直推也很容易就能达到足够的响度,只是此时的声音毛刺粗糙,听感确实不怎么好。我也尝试用Hifiman的Megamini配合GR-1来推,但声音太暖太腻,我还是更喜欢直白中性一点的风格。
上放之后的1770声场会明显打开,而且声音的厚度也会比较正常(因为我不确定推开了几成)。1770虽然是监听定位,但并不是想象中的中性直白,而是略偏暖调和情感一些。素质方面确实是一耳朵的提升,结像清晰,通透感也很强。至于解析力方面,前端iDSD用的ES9018K2M本身就是偏重于解析的,而1770也基本如实地反映出极好的细节层次来。
在三频分布方面,1770给我感觉是偏重于中频人声为主,高低两头都有不同程度的收敛,因此声音显得非常凝聚,这在听一些人声曲目时会比较动听,特别是女声会比较近,更容易抓住听众的神经。高频松弛但略暗一些,极高频的延展不多因此不太过瘾,但好处是不容易出齿音,而且在表现小提琴等弦乐的泛音时也更柔和些。
低频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1770的低频会随着选用的耳垫不同而有所改变。一开始我是用默认的绒毛耳垫,此时低频的量感适中,虽然潜深不算出色但更干脆利索。之后我将之更换成皮质的,也许是由于光滑表面会增加声腔内的低频反射的缘故,量感会有明显的增加,但同时会糊一些。对此其实我是挺纠结的,因为从佩戴舒适感来说,皮质耳垫会舒服些,但听感上,过多的低频会干扰中高频,这点显然不如绒毛垫那么平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770在耳罩内侧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小缺口,使得耳垫的更换会方便不少。
最后说说声场吧,以封闭式耳机来说,1770的声场无疑是很优秀的,最少可以用来欺负我的SHP9500。至于很多人说的山洞音,容许我的木耳是真的听不出来。
最后的最后,循例放个购买的小卡片来满足一下我值的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