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WF-1000X M3外观展示(充电盒|接口|材质|漆面)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单衣碎碎念 篇一百零一:Sony WF-1000X M3一片赞美,我来谈一谈缺点》的片段:

Sony近年来在蓝牙降噪耳机领域异军突起,从MDR-1000X到WH-1000X M3,口碑从与bose分庭抗礼到现在一边倒的压制,众人皆呼“索尼大法好”,实力可见一斑。WI-1000X虽然迟迟未更新,颈环也不是特别舒适,但论续航、降噪效果和音质都是同类产品中的翘楚。唯独降噪豆WF-1000X因为当时技术不太成熟,音质、稳定性、续航和降噪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口碑平平,算是个相对失败的产品。

可能是受限于技术的发展,降噪豆迟迟未见更新。不过,前一阵Sony终于发布了降噪豆的新品,可能是因为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并且为了统一同期的产品名称,干脆直接跳过了M2,命名为WF-1000X M3。分体降噪耳机这个领域一直就没有什么靠谱的产品出现,这次不少人对它寄予了厚望。

最近这款耳机可谓十分热门,媒体评测和用户晒单层出不穷,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好评,我的一位小伙伴看罢心痒难耐,第一时间下单购买,使用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借来玩了玩,正好蹭一蹭热度发一篇音频相关的文章,毕竟前一阵一直在装机就没怎么写音频类的。

关于这款耳机的优点,各种文章已经介绍过无数遍了,我这篇会着重谈一些我用时感受到的缺点,并不是说这款耳机不好,只是希望能够让大家在一边倒的好评中冷静一下,不要盲目跟风下单,看看这款耳机的缺点是不是你恰好不能容忍的问题再做决定也不迟。先简单粗暴的给个结论:这是目前如果你需要降噪的情况下综合来说最好的一款分体无线耳机,但它在使用体验中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并非一款让人可以无脑下单的产品。

朋友是连盒子一起发来的,我就不客气也来个伪开箱吧。盒子比较小巧,为抽屉结构,拉出内盒首先是醒目的配对指引。

翻开指引,下面是充电盒本体。上面本来应该是耳机,现在躺在盒子里。耳机和充电盒嵌在吸塑托盘中。说实话现在比较提倡环保,真该弄个纸浆托盘的。

取下上层托盘,下面是一个隔板,上面依然是连接导引。

盒子底部是说明书、usb线以及6对赛套。充电口是type-c接口,在现在这个整体已经全面迈进type-c的大环境下,我觉得没什么好表扬的,如果不用type-c接口(或者lighting)才是反人类。

充电盒为主体为黑色,塑料材质,外面有拟肤材质涂层。盒盖为香槟金色,顶部有sony的logo,也为塑料材质。这个充电盒说实话外观一般,手感也不算出色,略有些廉价感,不知道为什么大法对外观挺讲究的,这个盒子做的却不怎么好。另外有一点就是这盒子体积蛮大的,还很厚,装包倒是没什么问题,但装兜的话鼓鼓囊囊的不太舒服。

而且香槟金的盒盖漆面很不耐磨,朋友这个只是从吸塑托盘里面取放了几次就有了不少划痕,耐用度堪忧,外加类肤材质往往容易脱膜,长时间使用恐怕会比较难看,对于我这种强迫症患者是个很大的问题,可能需要贴膜或者贴碳纤贴纸外加套上保护套才能解决了。。对比一下价位类似的PBP,外盒做工真是天壤之别。。。

索幸盒盖的开合手感还是不错的,盖子为磁力吸附,单手可以开合。打开盒盖,里面就是耳塞本体了,面向使用者的这个方向正好左边是左耳单元,右边是右耳单元,取放都很顺手。相比于颇有廉价感的盒子,耳塞的做工倒是蛮精致的,耳塞上面有大法的logo,塞子尾部的圆形区域是触控区域。左耳单元的触控区域可以更改降噪模式,右耳的降噪区域可以控制播放状态,当然这个设置在app里可以更改。

现在分体无线耳机都非常喜欢用触控,但触控其实有很多问题,首先一碰就会有反应很容易误操作,其次带上手套以后触控就无效了。前面的问题在降噪豆M3上尤其严重,尤其是它在不佩戴的时候触控也是有效的,这就导致从盒子里拿出来、从桌上拿起来、从兜里掏出来的时候你要万分小心手指不能碰到触控区域,不然指不定是会切换降噪模式或是会唤醒语音助手什么的,很烦。其实更改一下逻辑,在不佩戴的时候能够屏蔽触控操作区,体验会好很多。

耳塞和盒子间有磁铁吸附,取放手感都不错,耳塞和充电盒间依然使用触点接触式充电。耳塞的后部是一个距离传感器,用以检测耳塞是否别带上。降噪豆M3的两个单元都可以单独使用,没有主副之分。耳塞和耳廓接触的部分还包裹了一层软胶,做工和人性化都很不错。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单衣碎碎念 篇一百零...》

相关摘要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相关好文推荐

查看全部推荐
当前为触屏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