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职场人,这三款吉列剃须刀陪我一路“净”爽
我用手动剃须刀快十年了,从大学时的入门款到现在根据不同场景换着用,也算摸出了点门道。最早用的是吉列引力盒,那会生活费有限,100来块的价格挺实在。刀架拿在手里分量适中,金属材质有点磨砂感,握久了不打滑。刀头连接处有个顺贴球,刮下巴和脖子的时候能跟着脸型转,不用像老式剃须刀那样使劲压着刮。记得第一次刮喉结附近,刀头自己就贴合上去了,没敢用力居然也刮得干干净净。刀架背后藏着个精修刀,鬓角长出来或者发际线需要修整时,翻转过来轻轻一推就成型,这点对新手特别友好,不用担心手滑刮出缺口。配套的磁吸底座很实用,洗完脸往台面上一放就吸住了,再也没出现过随手丢在毛巾堆里找不到的情况。 参加工作后,早上赶时间成了常态,混动剃须刀就成了我的主力。第一次用的时候被微震功能惊到了,按下开关后刀片会轻微震动,触感有点像电动牙刷的低频震动,刮起来明显比普通手动刀快。5层刀片排列得很密,须根能剃得很彻底,以前用3层刀头需要来回刮两次的部位,现在一次就能过。最方便的是一键自清洁功能,用完对着水龙头冲一下,按刀架侧面的按钮,刀头里的胡茬就跟着水流震出来了,不用像以前那样拆刀头一个个抠,节省了至少半分钟时间。我属于T区爱出...
春日逛展人:艺术与自然的邂逅
春日逛展人:艺术与自然的邂逅,是当代城市生活中一场诗意的对话。当春意渐浓,美术馆与展览空间化身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场域,以艺术为媒介,重构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结。自然景观的艺术化呈现 青岛的艺展将建筑美学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美术馆隐于海岸线或风景区,与春日繁花共同构成视觉交响。例如高东方水彩艺术展,以青岛30年的水彩发展史为脉络,画作中流淌的山溪与光影,既是自然景观的再现,也是时间沉淀的艺术表达。而西安诗经里景区的展览,则以水墨与花木为媒,在古建筑中营造出“惊蛰”般的春意律动,将传统绘画语言与自然节气相勾连。自然材料的创作实验 艺术家通过有机材料探索生命本质。上海鹦鹉空间的茅矛个展《灵性的存在》,用草皮、泥土与凋谢的玫瑰矩阵,构建出“生命循环”的隐喻装置。500朵玫瑰的盛衰过程,以自然物的物理变化映射时间与生命的短暂性,观众在不同观展时刻获得的体验差异,恰似自然规律的具象化演绎。乐清博物馆的“望花·赏器”展则更显匠心,银器与鲜花互为映衬——银质花瓶既延长了花材的保鲜周期,又以金属光泽放大花卉的娇艳,实现工艺与自然的共生美学。生态意识的艺术转译 前滩太古里春季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