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数码热潮,避免盲目跟风
回望数码圈的各种热潮,不少人曾跟风入手“网红款”,最终却因不实用沦为闲置,留下一堆后悔回忆。 首当其冲的是“全面屏折叠手机”。前两年折叠屏热潮兴起,看着博主们展示“科技感开合”,我咬牙入手一款。可实际用下来,厚重机身揣兜硌得慌,折叠处还怕摔,日常刷视频不如直屏顺手,续航也撑不过半天,最后只能当备用机,万元预算打了水漂。 “智能手环PLUS版”也曾让我踩坑。当时跟风买了带“血氧监测、离线支付、多国语言”的高端手环,想着功能越多越好。结果除了看时间和计步,复杂功能从没碰过,反而因屏幕太小,操作支付时总误触,续航还比基础款短一半,不如百元基础款实用。 还有“复古CCD相机”热潮,朋友圈里人人晒“胶片感大片”,我跟风淘了台二手的。到手发现画质模糊,操作复杂,拍出来的照片还不如手机修图好看,存储卡难找,充电也麻烦,最后只能放在抽屉积灰。细数这些跟风经历才明白,数码潮流瞬息万变,盲目追热很容易为“噱头功能”买单。那些看似酷炫的产品,若不符合自己的使用场景,再火也只是“智商税”,不如理性判断需求,才不会被潮流裹挟着后悔。
苹果17发布后,我选择观望先
苹果17发布会的余热还未散去,身边不少朋友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下单,可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今年先不买,原因就在于预算和时机的考量。 从预算角度看,iPhone 17标准版起售价5999元,Pro版更是高达8999元起,这个价格着实不低。对我来说,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买一部手机,会对近期的生活预算造成不小的压力。而且,手机只是工具,没必要为了追新而让自己的财务状况变得紧张。 再谈谈时机,首发购买往往不是最明智的选择。首发时价格坚挺,基本没有优惠,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我而言,实在不划算。回顾过往,iPhone新机发布一段时间后,价格通常会有所松动。就拿之前的iPhone 14系列来说,首发后两个月,在电商大促活动中,价格就有了几百元的降幅,还会赠送一些实用配件。按照这个规律,iPhone 17在双11、双12期间,大概率也会有不错的优惠。如果再等等,到春节前后,市场竞争加剧,优惠力度可能更大,甚至可能出现价格直降上千的情况。除了价格优惠,首发购买还可能面临一些风险首批产品有时会存在小瑕疵,像之前iPhone 11刚上市时,部分用户反映存在信号不稳定、发热严重等问题。等后续批次或者通过系统更新优化后...